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传承与弘扬:成都市文化馆探索民族音乐“双创”之路 | 参评项目 | 评论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周唐眉 何城凤 | 编 辑 | 文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和广电作品不另报编辑 | |
刊播单位 | 文旅中国 | 首发日期 | 2023年12月7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作品字数(时长) | 4052字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文章以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落地成都市文化馆拓展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为背景,从“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普及推广”、“谋划矩阵发展 民族音乐‘双创’探索”、“加强文化数字化 民族音乐实现‘永生’”、“夯实人才基础 民族音乐薪火相传”、“搭建交流平台,民族音乐迸发生机”5个方面入手,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深度评论,成都市文化馆的“雏鹰展翅”传统文化研学志愿服务品牌面向青少年儿童将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祖国的未来”。 | |||
采编 过程 | 1、组织部署阶段:对民族音乐普及工作深入了解、走访,调查与研究; 2、实施和推进阶段:明确报道思想和报道方针,明确报道任务,扩大成都市文化馆在青少年儿童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注重协调、创新,不断对报道计划加以调整。 3、结束和总结阶段:在年终总结阶段,开始汇总梳理成都市文化馆民族音乐发展的先进经验并形成新闻评论稿件,由成都市文化馆内刊《成都群众文化》编辑部向《文旅中国》推荐投稿 | |||
社会 效果 | 稿件在《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同时“雏鹰展翅”传统文化研学志愿服务活动全过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在中央、省市级媒体都有相应宣传,达到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 月 日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56个民族的人文脉络像蔓延的枝干,其茁壮生长需要更多精心呵护。民族器乐有葫芦丝、马头琴、东不拉、古筝、琴、二胡、唢呐……民歌有四川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云南的《盐玛情歌》、陕南的《打仙桃》……戏曲音乐有昆曲、高腔、梆子腔、秦腔……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民族音乐一起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沧桑岁月。在多元文化来袭的新时代,对民族音乐而言更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2月,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四川省成都市推广中心(简称成都推广中心)授牌仪式在成都市文化馆成功举办。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落地成都市文化馆,拓展了文化事业的新局面。成都推广中心的设立,是成都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是培育市民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能够助力民族音乐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中转化。
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普及推广
民族音乐源于人民群众,独具民族特色与风格,对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成都市文化馆自入选“首批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单位”以来,加强了开展公益培训和公益讲座的力度。为更好地满足年轻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成都市文化馆今年在工作日晚上及周末还增设了民族音乐类艺术普及推广公益特色课程和“民族音乐普及推广月”。据统计,2023年依托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成都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线上线下开展普及推广课程1931班次,依托“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品牌讲座,开展民族音乐主题讲座8场,培训近7.5万余人次。
除了公益培训和公益讲座,成都市文化馆还创办了“雏鹰展翅”传统文化研学志愿服务品牌,面向青少年儿童将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祖国的未来”。“雏鹰展翅”传统文化研学志愿服务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游戏化教学、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学习、讨论合作式研究,串联起民族音乐、古诗词、民俗文化三大主题,将赋予生命的古琴、十二律吕音节对应节气篇章、共同绘制“飞天琵琶”图、与诗仙李白同台演绎国风舞台剧、魅力皮影、国粹川剧、千年拓印等多个版块融入10场研学活动中,利用官方认证的“小小民乐推广人”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川派古琴的系统研究,在学生、家长及网络平台反响热烈,广受好评。活动还走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孩子们浓情举办“五音疗愈”音乐鉴赏。在“五音疗愈”音乐鉴赏研学中,导师通过引导孩子们静坐调息、辨别五音、唱诵五音、欣赏古乐、游戏互动等,让孩子们对华夏正统五音“宫商角徵羽”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谋划矩阵发展 民族音乐“双创”探索
动听的旋律、自然率真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这正是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人们真实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都推广中心的授牌仪式举办之后,成都推广中心得到了更多民族音乐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关注。成都市文化馆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多方联动、多个品牌、多种方式,谋划矩阵发展,将民族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迎大运·乐动蓉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中,成都市文化馆借力中央民族乐团这个“国家队”优质资源,开展“锦秀群文”中央民族乐团专场系列活动。4期大师普及课,1场专场音乐会,线上线下超30万人次,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用民歌民乐向成都观众展示了我国泱泱大国的多彩风貌。在成都市首届“天府全民艺术节”品牌活动中,成都市文化馆联动中央民族乐团的专业院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专业高校,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广东省东莞市、云南省等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以及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发展联盟、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等社会机构,聚焦民族音乐的“双创”之路,开展“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歌的现代表达和普及策略”民族音乐交流展示。主旨演讲、活态展示、经验分享、案例展示、圆桌沙龙……11场生动、多样的交流展示吸引了近65万余人关注。
民族音乐的“双创”不仅在高雅的音乐会、学术的交流,也在最具有烟火气的市井街头。为更好地普及推广民族音乐,成都市文化馆在大运会期间,引入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乐团等优质资源,吸纳艺术院校师生、专业院团乐员成为城市音乐志愿者,前往天府艺术公园、春熙路、东门市井、合江亭、大悦城、西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美学生活场景开展民族音乐街头表演。从歌唱表演到琵琶、二胡、钢琴、箜篌、竖琴……民族音乐走上街头,与潮流元素融合,成为具有鲜明识别度的一道风景线,给国内外游客及市民带去了更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加强文化数字化 民族音乐实现“永生”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随着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来的技术性可能,文化数字化不断形成新浪潮。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需搭上文化数字化的“便车”,需运用好数字化技术。
在成都市文化馆4楼,有一个占地约14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音乐展厅,是专门打造的中国民族音乐研学实践基地。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展厅从“看”“听”“读”“体验”四重感官入手,以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为根基,以四川多元音乐为底色,以互动式场景营造为依托,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有趣的沉浸式体验中。为了让市民朋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每个展示板旁边还贴制了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获取到民族音乐的声音、演奏(唱)视频以及相关的代表性曲目,让感兴趣的人能够“延伸阅读”。除此之外,展厅专门设置了一个视觉体验区,里面保存着收集而来的56个民族的代表性民族器乐数字化资源。在这里,循环播放着中国民族器乐的制作过程和演奏方式,深受大家喜爱。
今年5月,由成都市文化馆出品的“让世界听见成都音乐”H5重磅发布。H5——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或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可以说明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表格、链接等,使页面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更强。“让世界听见成都音乐”这个H5产品通过对成都音乐文化体系构造和表现形式,历史记载中的成都民族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成都民族民俗乐器,诗词中的成都乐器几个方面呈现,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成都民族音乐背后的故事,更是希望通过从古至今的音乐,让世界听见成都这个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新天府的和谐交响。这些文化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让民族音乐实现了“永生”。
夯实人才基础 民族音乐薪火相传
文化现代化离不开人才支撑,民族音乐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的重中之重。成都市文化馆始终坚持人才培育,通过业务骨干技术提升,再由业务骨干培训其他人的“裂变”模式,以点带面覆盖成都市全域的文化人才发展。
为提升成都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质量,提高民族音乐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人,成都市文化馆举办了“2023年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人(拉弦类、弹拨类)研习班”。本次研习班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聚焦国家大政方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艺术的契合点与发力点,提高政治站位;另一方面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提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强化培训效果。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文化馆和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分校二胡、琵琶业务干部以及教师共计80余人参与培训。
与此同时,为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推广,成都市文化馆结合全市民族音乐的基本情况,聚焦具代表意义的、极具成都特色的民族音乐形态,以及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这两大特点,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了邛崃竹麻号子、金堂县沱江号子、四川清音、羌族多声部民歌等4支民歌队伍以及古筝、民族管弦乐2支民乐队伍。这些队伍有长期扎根基层开展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的队伍,也有由“退休不褪色”的专业人员为公共文化事业发挥余热的队伍,还有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学生队伍。为培育出成都本土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的示范性团队,邀请到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专家从发音技巧、表演技巧、作品打造、演奏技巧等维度对这6支民族音乐队伍进行“保值增值”,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积累坚实基础。
搭建交流平台,民族音乐迸发生机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成都市文化馆积极搭建民族音乐交流平台,积极发动全域参加全国性民族器乐大赛。
在由中央民族乐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云享国乐风华”2023年全国群众性民族器乐交流展示活动中,成都市文化馆积极宣传,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各区(市)县文化馆和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等报名参加。在全国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的1346件作品中,成都市文化馆组织参加的389件作品进入初评,114件作品进入终评。最终32件作品脱颖而出获评优秀作品。结合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工作以及入选作品情况,成都市文化馆也荣获了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培养人民审美情操、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的设立,是成都市文化馆深入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扬的又一积极作为。这既是对成都市文化馆开展民族音乐普及推广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接下来,成都市文化馆将在中央民族乐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文化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艺术普及的作用,遵循“全龄、全域、全时、全民”的服务理念,联合文化馆行业系统,联动高校美育基地,联手社会艺术机构,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
文/周唐眉 何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