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关心下一代|资中退休教师陈茂德:用余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 | 参评项目 | 基础类(通讯)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周瑶慧 | 编 辑 | 丁 庆 | |
刊播单位 | 内江融媒体(i内江) | 首发日期 | 2023年8月10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县区栏目 | 作品字数(时长) | 2201字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1.主题契合。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关心教育好下一代,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该报道以小见大,从一个人在一个村的所思所做,窥见资中县乃至内江市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上的长期性和责任感。2.写作严谨。整篇文章内容生动、逻辑清晰,文笔简洁、语言通俗,展现了一代“五老”人终生献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心下一代的良好舆论宣传氛围。 | |||
采编 过程 | 本篇报道的前期采访扎实深入,采访采访对象之前,提前找县委宣传部、县关工委等部门了解关心下一代相关工作,提前了解采访对象他人评价。在深入村上采访时,在详细采访本人的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采访了解镇党委干部、村干部、家长及孩子和关爱小分队成员对其所做事情的讲述和评价,掌握了大量详实材料,为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 |||
社会 效果 | 报道一经发出,众多读者、网友热议关心下一代工作。网友纷纷表示,“权朝之年的老人,都还在发挥余热关心下一代,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义不容辞……”。该报道也陆续被网友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转载,稿件阅读量达到32.04万。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 月 日 |
30年的教育生涯,他用心用情呵护每一位学子成长;
退休后,他组建关爱小组、成立儿童互助团、任文明宣传员、纠纷劝导员,将晚年余热献给农村关工委事业;
2015年,他被评为内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7年,他被提名第五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
他就是80高龄的陈茂德,资中县公民镇三块石小学的退休教师,原公民镇金竹林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众望所归 年逾古稀再挑“重担”
近日,在公民镇金竹林村活动室举行一场主题为“如何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为长辈减轻负担”的讲座。台上,头发花白的陈茂德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台下,10多名孩子围坐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而这温馨的一幕,是陈茂德自2010年担任该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的工作日常,教育、帮助未成年人,与他们一同学习、成长,俨然成为陈茂德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按照资中县关工委安排,公民镇各村设立村级关工委,各村需要推选一位主要负责人。
多年的从教经验,让陈茂德摸索出一套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村里也遍布着他“栽种下的桃李”。此时,为人和善、师德高尚的陈茂德,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虽然众望所归,但陈茂德依然有些底气不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家庭未来、国家希望,任重道远,我担心自己能力有限。”陈茂德说。
最终,在县关工委、镇党委干部的多次劝导下,陈茂德放下顾虑,接过“重担”,担任金竹林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做好那个‘点灯人’,继续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陈茂德在心里默默承诺。
那一年,他已经67岁。
滴水汇江 聚力浇灭矛盾“火苗”
关心下一代工作,责任大、任务重,仅靠一人的力量,独木难支。
刚任职,陈茂德便迅速行动起来,组建起一支关爱小分队。队里吸纳了村两委成员、退休老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共计61人,分别担任青少年教导员、村组文明宣传员、邻里纠纷劝导员、家庭矛盾调解员的角色。
“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陈茂德和关爱小分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一个矛盾纠纷“苗头”被化解在萌芽阶段。
陈茂德还记得,2016年暑假,村里一名小孩玩耍不小心打死了一只家燕,在母亲的严肃苛责下,负气离家,正在气头上的母亲也不管不顾。
陈茂德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得知情况后,陈茂德同2名队员,立即了解小孩的去向。得知小孩去了外婆家中,暂时放心下的他们,立即找到孩子母亲,晓之以理,“孩子如果一气之下跑到外面去,被坏人拐走或者利用,到那时才是追悔莫及。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成年人更应该做好表率,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听了陈茂德的话,孩子的母亲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后,陈茂德不顾天黑和湿滑泥泞的道路,赶往孩子外婆家,耐心开导小孩并将其送回家。
“如果对小矛盾置之不理,就有可能酿成大问题。”在陈茂德的劝解下,最终,这位母亲表示,在以后的教育中,会多换位思考,积极正面引导孩子学好学善。
作为主持村关工委工作的主心骨,陈茂德深谙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他会时刻想在前、走在前,严于律己、做好表率,同时定期对关爱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以身作则,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形成“一带多”的网格化模式。
“少年成才、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村里文明。”这是经过反复提炼后确定的金竹林村关工委工作的四大目标。陈茂德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互学互助 同龄互鉴齐成长
作为有着几十年教育经验的教师,陈茂德深知,儿童教育仅靠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同龄人之间的言行举止,对彼此之间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互引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011年6月,在陈茂德的努力下,金竹林村成立了儿童互助团。互助团有35名儿童,包括1名团长、4名副团长,陈茂德担任儿童互助团的辅导员。
为确保互助团出真招、见实效,陈茂德亲自制定了“十要”“十不要”团规,每月定期开展阅读、美术、体育等拓展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了解、增进友谊,培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
几年前,互助团里有名小男孩,每次活动总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作为互助团的团长,徐小娅注意到小男孩的情况,每次都耐心及时纠正他的错误行为,并时常为他辅导功课。
慢慢地,男孩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如今,已进入高中的他,表现良好,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许多赞扬。
“加入儿童互助团后,我孙子听话多了,我们做农活没回来,他就做好饭等我们,而且语文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一名留守儿童的爷爷欣慰地告诉陈茂德。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时,陈茂德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骥伏枥 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虽然是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但陈茂德更是一名志愿者,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但他依旧干劲十足。
陈茂德制作黑板月报
在金竹林村村民聚居点,一块长4米、宽2米的墙面“黑板”十分醒目,“关爱明天”这几个字,是陈茂德亲手书写的。
村民每月都十分期待黑板上更新的内容,看看谁家的孩子又上榜了。“我们定期制作海报,表扬村里的优秀典型人物、进步儿童,也匿名批评一些不文明行为,同时宣传《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条文,大家都爱看,也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上榜。”在陈茂德的主持下,“关爱明天”板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金竹林村儿童的精神面貌,大家勇争上流、学习榜样、争做榜样。
如今,杖朝之年的陈茂德已满头银丝,但他依旧初心不改。“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村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来找我,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陈茂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