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华:蚂蟥岗红军战斗遗址守护者

日期:2024-06-28 11:20:00 来源:本站 浏览:1850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张怡华:蚂蟥岗红军战斗遗址守护者

参评项目

通讯

  

(主创人员)

王凌霄

   

赵杨子


刊播单位

《中国火炬》杂志

首发日期

2023年4月8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关工人物 中国火炬杂志2023年4期


作品字数(时长)

2556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一名80多岁的老党员张怡华老人致力于保护红军遗迹的收集故事,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村民都参与到红军遗迹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中。


采编

过程

讲述了雅安市雨城区八步镇八步村80多岁的老党员张怡华老人致力于保护红军遗迹的收集。在他的影响下,八步村的人都参与到红军遗迹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中,1935年11月中旬至12月13日,红四方面军在八步镇蚂蟥沟防守一个多月。这个故事成了当地人难忘的回忆,至今仍口口相传。


社会

效果

文稿刊发于《中国火炬》杂志后,促进了青少年一代保护革命战斗遗址的意识,激发青少年一代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文稿被热心人士转贴于字节跳动旗下品牌《今日头条》“头条号”,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大大的宣传作用。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628


张怡华:蚂蟥岗红军战斗遗址守护者

汽车艰难地在山路上爬行。终于来到山顶,豁然开朗,前方一块巨石屹立,上书:蚂蟥岗战斗遗址”八个大字。巨石立处,地势宽阔,林木葱茏,群峰冥冥,可以鸟瞰青衣江逶迤东去,远眺夹金山皑皑白雪。

一位白发老者,指着对面的蒙顶山,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老者名叫张怡华,今年79岁。他中等个子,虽头发都已雪白,身体却硬朗得好似小伙子。他脸上挂着笑容,让人感到极强的亲和力。

他守护着蚂蟥岗的红军战斗遗址,已有66年。

在他生动的讲述中,时间倏然穿越到1935年。

血战蚂蟥岗

1935年,红四方面军进攻成都,在百丈关失利后,退守雨城区乡村。八步镇蚂蟥岗是重要关隘。敌军薛岳部两面夹击向红军进攻,企图撕开红军的防守。11月15日,红军团长张才千率部队从天全县翻越老君山、朱家岩占领八步、紫石,并在石缸、紫石、白云三个村成立村苏维埃,组织游击队。当年春节前夕,敌军薛岳部五十九师、六十一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进攻八步、紫石、马鞍腰、蚂蟥岗。红军近一个营兵力坚守,与敌人激战一天。

“国民党的三个师企图在这里消灭红军,他们武器精良、弹药充足,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撤退,张才千布置一个营阻击敌人,红军战士和八步村的农民一起挖战壕,利用有利地形和敌人展开鏖战。这场战斗敌众我寡,红军利用夜晚掩护,派几个小分队去敌人后方偷袭,当把敌人惹恼后即刻撤退,敌人一阵狂轰滥炸,不知道打到的其实是他们自己人。敌人打到天亮才发觉上当。此时红军已利用敌人狗咬狗打得欢时撤退。”站在战斗遗址上聆听张怡华的讲述,仿佛炮火就在耳边炸响,子弹就在眼前呼啸。

张怡华指着对面群山:“那个叫大垭口的地方就是红军撤退的地方。1935年11月23日红军从这里撤退到天全和大部队会合。1936年1月翻越夹金山和红一方面军汇合,参加北上抗日。”

“再往前走,就没有路了。”深山老林,没有人间烟火,只有林木丛生,枯藤古树,荫翳蔽日。地上是各种树叶堆积成的腐殖质,一路沧桑。唯一的通道如同植被组成的墙上的一个洞,那是张怡华长年累月踏出的。

跟着张怡华走了大约一公里,才见到当年红军的战壕。80多年的岁月,磨去了它的棱角,要不是张怡华,这里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张怡华说,这条红军战壕从马鞍腰到蚂蟥岗,总长两公里,沿途有红军指挥所、碉堡。碉堡垮塌得只剩一地石头,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它们重新拼好。

蚂蟥岗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有83人,是参加过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村民把他们的尸体掩埋在蚂蟥岗的。张怡华的父亲就在这些村民之中。“我父亲认出来有两位牺牲的红军是经常帮我们家种地、担水、劈柴的小战士,他哭着请同村人帮忙把两位小战士的尸体背到蚂蟥岗的树林里掩埋,以后又给他们立了碑。从此我父亲每年清明节都来祭奠红军。”张怡华说。

从扫墓到守护

12岁起,张怡华就跟着父母来为红军扫墓。“我父亲经常对我说,红军是为我们农民打仗的,他们从江西来,牺牲在这里。给他们砌坟墓,他们就能在这里安魂,不会变成孤魂野鬼。父亲还嘱咐我,张家的子孙都要来祭奠红军。”

父亲去世后,张怡华就和母亲一起来扫墓。八步村的乡亲们都说,要没有老张家,红军墓早就被杂草盖得严严实实找不到了。

蚂蟥岗山下到山顶有14里山路,这条山路,张怡华几十年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

那时通向遗址的路还没修好,张怡华每天揣一个玉米馍,拿着锄头、镰刀,从早到黑地清理红军战斗遗迹,他用镰刀割出当年战壕的痕迹,清理出战壕中的指挥所,清理出石头砌成的战斗工事。在张怡华看来,红军留下的一石一砖都非常宝贵。他把散落在地的石块挖出来,仔细琢磨,不断复原,直到每一块石头都找到它的位置,这才砌成今天能看到的红军碉堡。他把恢复的15处碉堡都编好号,还手绘了遗址地图。山路沿途的红军遗迹,如“八步石苏维埃村临时政府”、红军井等,他都一一手写牌子作为标记。

2018年,村里提出修通往蚂蟥岗一带的林区公路,当时张怡华就向村里建议,把林区公路的线路规划和已经找到的红军战斗遗迹结合起来,便于今后开展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对村里发展和教育后人都有利。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

冬天,公路正式开建。在协调占用的村民林地、耕地时,村民们没有一家索要赔偿,反而都自愿投工投劳参与林区公路修建。壮劳力们出力修路,妇女们做饭打杂,经过村里200多人的共同努力,路修通了

通路那天,张怡华激动地跪倒在地,脸颊紧贴大地,抚摸着这条通向红军遗址的路。他满眼泪水地说:“天啊,天啊!我盼到了,看到了,革命遗迹保护有希望了。”

2019年,张怡华成为八步镇关工委委员、八步村关工委副主任。从那时起,每到清明,雅安各地、雨城区各单位和学校都组织人员来蚂蟥岗参观红军碉堡和战壕,瞻仰红军墓,在红军战斗遗址保护站前,聆听张怡华讲述红军的英勇事迹。张老兴奋异常,他几十年来的愿望就是要宣传红军在八步村的历史他心里藏着太多太多红军的故事。

“几年前,我给学生娃娃宣传红军的事迹,他们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红军!现在好了,国家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党和政府支持我!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红军路修好,把当年草草掩埋红军尸体的土墓集中起来,给他们修83个墓,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埋进红军陵园。还要把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开辟出一个广场,修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红军遗迹保护所,把红军的事迹陈列在展览馆。我要告诉娃娃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说起今后的计划,张怡华更像是充满干劲的年轻人。

对红军的感情,在村里世代传承。“从前红军为我们打仗,现在我们来守护红军战斗遗址。要让娃娃们都记得红军,让这段历史继续传下去。”张怡华说。

三代人的传承

一路上,张怡华的儿子张再雄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八步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林介绍说:“再雄本来是在外地工作的,张老一定要叫他回来,帮着做遗址修复工作。”

“父亲常说雁过留声,人生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再雄放弃了在外包揽工程收入很好的生意,回到家乡,出钱又出力,与父亲一道投入蚂蟥岗的保护工作中。

从父亲,到自己,再到儿子,张怡华一家完成了对蚂蟥岗红军遗迹持续三代的守护。

如今,修建红军墓地和蚂蟥岗战斗遗址的资金已经到位。红军在蚂蟥岗的故事必将被更多人所知,也必将影响更多人。

崇山峻岭间,山花已烂漫。回望山路,张怡华感叹:“我这辈子的心愿实现了,对得起牺牲在蚂蟥岗的红军烈士了,对得起八步村的父老乡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