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实施五大关爱工程让“留守的太阳”也灿烂

日期:2024-06-28 11:37:00 来源:本站 浏览:1435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通江县实施五大关爱工程让“留守的太阳”也灿烂

参评项目

通讯

  

(主创人员)

王立新

   


省关工委网站


刊播单位

四川省关工委网站

首发日期

2023年2月15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关爱要闻


作品字数(时长)

3000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近年来,通江县关工委联合相关成员单位从制度入手,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了惠及全县1、5万留守儿童的“五大关爱工程”,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可。作者敏锐性较强,及时深入采访,从“五个方面”对该县关工委倾心倾情倾力关爱留守儿童的做法予以充分反映,其标题新颖别致,选材恰当,事例典型,内容真实,事实感人,叙述清晰,结构合理,表达生动,立意深刻,语言明快,紧扣了时代主题,高扬了主旋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闻性、可读性和指导性,启迪和鼓舞作用强。


采编

过程

作者在一次陪同市关工委领导赴通江县调研留守儿童情况时,闻其对通江县关工委在关爱留守儿童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便深入全县10余个乡镇、30余个村和20余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采访,在获取大量事例和数字后,撰写成文予以宣传。


社会

效果

        该文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站登录后,省、市关工委以“简报”的形式将其经验材料予以转发,在全省、全市推广借鉴。《关爱明天》杂志也于2023年第4期“区县聚焦”栏以《通江县实施五大关爱工程完善服务体系 撑起留守儿童一片艳阳天》为题进行了报道。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624


通江县实施五大关爱工程让“留守的太阳”也灿烂


 

“通江县关工委联合相关成员单位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县、乡镇政府和村(社区)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其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这是近日巴中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长云在通江调研留守儿童情况时讲的一番话。

通江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约有20余万务工人员辗转大江南北,实现致富奔小康梦想。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每年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达10多亿元。劳务走出了家门,钱袋子鼓了起来,然而,这些劳务工却付出了另一方面的沉重代价。由于和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二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情感和心理关怀缺乏,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三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约束缺乏,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四是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交通事故、溺水事故、触电事故、被人为伤害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个特殊群体比一般的未成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呵护。

为让留守儿童享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关爱与温暖,近年来,通江县关工委联合县文明办、县级机关工委、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着力从制度入手,实施了惠及1.5万名留守儿童的五大关爱工程。

一、实施校园关爱工程,构建学校关爱体系。该县33个乡镇(街道)关工委、107所中小学校为每个留守儿童都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详细记载这些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情况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并为留守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载他们成长的过程和特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完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若遇突发事件,可按规定及时组织救助。针对留守儿童集体意识淡薄、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特点,在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与留守学生手拉手“五个一”互助活动,要求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交一个朋友、写一封信、赠一本书、互访一次、共同学会一样自护本领,让他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走极端的现象,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明确班主任是留守儿童监管的直接责任人,学校设立“校信通”平台,由班主任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在校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开通“亲情热线”,每逢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传递问候。

二、实施“代理家长”工程,构建社会监护网络。为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该县整合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力资源,发动广大“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目前全县33个乡镇(街道)、342个村(居)普遍建立了由“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组成的“代理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每个“代理家长”坚持做到“三知”“三沟通”,即:知道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孩子父母的去向,知道留守孩子父母的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的学校沟通,定期让留守孩子与父母沟通。有些乡镇和学校还组织“代理家长”每学期带留守儿童做一次健康检查,敦促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带留守学生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留守学生同吃一次“家宴”,送留守学生一本好书,陪留守学生看一场电影等。

三、实施家教培训工程,提高监护人家教水平。为解决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无能为力或难以顾及等客观实际,县关工委同县文明办、妇联、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启动家教培训工程,将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多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一是对广大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实行送教上门,尽可能方便那些年老体衰的弱势家长,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教育;二是利用节假日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精心挑选敬业精神强、对家庭教育有研究的同志担任授课老师,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三是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视频、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实施校外教育平台建设工程,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为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县关工委联合县文明办组织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紧扣自身工作职能,搭建各类校外教育平台。县教育局在全县挂牌建设4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面向学生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打造了广阔的兴趣活动空间;县关工委将校外辅导站建设到每个村(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了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联合县教育局关工委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省、市、县心理老师赴学校、村(社区)进行辅导讲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结,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团县委在全县33个乡镇(街道)建设“爱心小屋”,针对农民工子女实际需求,开展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思想道德教育等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县司法局依托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法制学校、农民法制学校等阵地,在全县开设420家留守儿童“法制驿站”,面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各类校外教育平台的搭建,极大丰富了广大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五、实施扶贫帮困工程,合力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县关工委组织和动员全县7800多名五老持续开展“助弱帮困行动”、“雨阳行动”、“暖冬行动”、“金秋助学行动”和“五助一帮行动”等五大行动,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帮一”及“几帮一”,从物质层面更多地深入到精神层面,帮扶到人,关爱到心,使其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社会帮扶长效机制,动员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开展“献爱心、暖童心”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党和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的关怀。文明办积极协调各界力量,大力开展各类扶贫帮困活动。县级机关工委组织开展“奉献爱心,情注孤儿”结对活动,县四套班子领导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带头与孤儿结对帮扶:县教育局启动万人帮困助学“阳光行动”,全县1万多名中小学教职工与1万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各村(社区)建立帮扶中心,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效缓解了贫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近年来,全县无一例因贫失学事件发生。

“五大工程”的实施,使得家庭与学校、社会得到及时沟通,留守儿童的优缺点得到及时反馈,优点得以充分发展,缺点通过各种措施干预得到及时纠正。近年来,该县留守儿童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升学率达95%,无一例留守儿童伤害事故发生,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片7.png



图片8.png图片6.png

1336944032.jpg

图片6.png

图片5.png

图片9.png         

http://www.scggw.org.cn/jicengdongtai/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