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夏令营“三走进”润泽隆昌学子

日期:2024-06-24 11:33:00 来源:本站 浏览:1475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研学夏令营“三走进”润泽隆昌学子

参评项目

消息

  

(主创人员)

梅江宽

   


刊播单位

《关爱明天》9月刊

首发日期

2023年9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热点——基层故事

作品字数(时长)

1273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该作品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主要描述了隆昌夏令营的营员们参加了国家工业遗址参观、聆听红色故事会、体验非遗藤编技艺等活动,并深刻感悟到要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采编

过程

通过活动开展、现场采访等方式,经后期编辑而成。

社会

效果

以抓牢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夏令营活动为载体,丰富了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加强了青少年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传承红色基因,做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新时代少年。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研学夏令营“三走进”润泽隆昌学子


7 月 27日,由隆昌市关工委、市精神文明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教体局、团市委联合主办,圣灯镇人民政府及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等相关部门承办的“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四川省万名青少年夏令营隆昌分营活动正式开营。来自隆昌市新生小学、隆华路小学等10 所学校 84 名隆昌少年分两期参加夏令营活动,“打卡”国家工业遗址、聆听老兵故事、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一个纪念馆。“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炭黑车间,巍巍圣灯山上留下了一代伟人唯一视察石油 企业的足迹……”在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下,小营员们重温了那一段充满理想与奋斗激情的光辉岁月,在“327”车间毛主席唯一一张蹲姿照片前,孩子们更是感受到一代伟人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的威胁与封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热切期盼。“以后我要当科学家,研究最先进的技术,让中国的科技成为世界第一。”来自黄家中心学校的郑思睿在参观“327”车间后坚定地表达内心的感悟。通过组织隆昌少年前往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按照“以学促践”的学习培养模式,让青少年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到“践行者”,让红色文化往“深”里走,往“心”里去。

走进一场故事会。“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在战场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定要打胜仗,必须打胜仗!”姚梦竹、沈智等 4 名宣讲老师和韩梓檬、谈蔡尧、梁宸睿 3 名“小小宣讲员”,用慷慨激昂的声音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了历史,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现场掌声不断。学历史,不仅要“看”,更要“听”和“说”。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听老兵故事,做红色传人”红色故事宣讲报告会针对性地讲述老兵故事,从“小话题”引出“大道理”,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他们从小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197653 名平均年龄仅28岁的抗美援朝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用的人!”来自隆昌市胡家镇中心校的陈友婷在活动后说。

走进一种传统技艺。“早在唐宋时期,藤编制品就已经出现,明清两代更是达到鼎盛。藤具有较强的韧性,大家编制果盘藤器的时候,一定要找好角度,用足力度,角度偏了,果盘就不能成形,力度不够,果盘就会松松垮垮。就如同你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正确看待自己接触的事物,不要钻牛角尖,要有恒心和毅力。”在石碾镇康发藤艺厂,内江市藤编技艺传承人梁甫云、刘明友一边向孩子们普及藤编文化,一边做起了示范,弯、折、穿、插、压、挑,一根根细长的藤条在他的指尖翻飞,在讲解如何制作果盘的同时,也向他们讲述着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同学们通过探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石碾藤编技艺,感受从手入心、从藤条到作品的华丽蜕变,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魅力,让百折不挠的藤编精神滋润童心。

 

隆昌2.jpg 

隆昌少年走进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