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办起爱心“托管班” 破解医务人员子女看护难 目前已累计提供托管服务逾2000人次

日期:2024-06-24 11:48:00 来源:本站 浏览:1404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内江办起爱心“托管班” 破解医务人员子女看护难

目前已累计提供托管服务逾2000人次

参评项目

消息

  

(主创人员)

姜晓凤

   

钱兴梅

刊播单位

《内江日报》

首发日期

2023年1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2023年1月31日

第2版

作品字数(时长)

1045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稿件以内江市疫情防控工作为背景,主题明确,内容详实,语言朴实,导向正确,以消息形式在《内江日报》2版以及内江日报全媒体平台刊发。采访深入细致,图文并茂。现场采访内江为医务人员子女的爱心“托管班”,充分展示了“托管班”的开办情况和效果,全面展示了内江市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亮点措施和显著成效,为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

采编

过程

记者先后多次到托管班采访,采访了托管班的孩子、志愿者、家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收集了大量生动素材和真实全面的数据。写作过程中,记者通过现场描写、人物故事和数据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内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亮点做法和成绩,顺利成稿。编辑对稿件做了微小调整。

社会

效果

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对象,作为贴近社会热点和百姓民生的选题,稿件刊发后,被多个媒体平台转发登载,社会反响良好。通过报纸和网络的传播,群众客观了解了内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亮点举措和成效,营造了全民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正面舆论氛围。报道赢得了读者广泛赞誉,为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未成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舆论氛围作出了媒体特有的贡献。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内江办起爱心“托管班” 破解医务人员子女看护难 目前已累计提供托管服务逾2000人次


1月29日上午11时许,在位于市中区庙儿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医务人员子女“托管班”,10岁的张杨瑜果正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完成寒假作业。她们身后,另一名志愿者则在指导孩子们学习剪纸。

姜晓凤.png 

在距离“托管班”不足3公里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张杨瑜果的妈妈杨盛兰正忙着为病人打针输液,几乎一刻不得闲。从早上8点到中午时分,她才得空喝口水。

趁着工作间隙,杨盛兰点开微信群里的照片,看到女儿正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写作业,她长舒一口气:“娃娃有人管、有人教,我们上班安心多了!”

今年春节前,为破解医务人员子女“看护难”问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医疗救治工作,内江市统筹各方力量,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职工驿站、书吧、复兴少年宫等阵地资源,开展医务人员子女寒假托管志愿服务活动,110名返乡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当上志愿者,成为娃娃们的专职“守护者”,“杨盛兰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重心已经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直冲锋在前,成为参与医疗救治的最主要力量。

杨盛兰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丈夫在同一家医院的康复科工作,夫妻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大部分时间孩子都由外婆帮忙照顾。

张杨瑜果说,有时候妈妈也会带她到医院,遇到妈妈的同事也把小孩带到了医院,她们就可以互相做伴。

有了“托管班”,杨盛兰和丈夫安心了,孩子也开心得不得了。

“喜欢在家里,还是来‘托管班’?”

“我喜欢来这里。”张杨瑜果不假思索。

来到“托管班”后,张杨瑜果结交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还有志愿者帮她辅导寒假作业,“我在这里学了画画、剪纸、做手工、写毛笔字,感觉比在家里有趣多了。”

“托管班”的志愿者大部分是放假返乡大学生,邱倩就是其中之一。邱倩是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一学生,她主动报名来当志愿者。

邱倩说:“在托管班,我每天陪孩子们学习、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不仅得到了锻炼,寒假生活也变得充实。”

内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爱心托管”服务时间为每天7:40至18:30,并开设党史学习、安全自护、音乐绘画、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学业辅导等教育服务,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孩子们的人文、艺术和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此外,“托管班”还为孩子们提供爱心午餐和课间茶点,为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子女购买了保险。活动将持续至元宵节前。

“托管班”实行“愿托尽托”,从1月16日开班以来,已累计提供医务人员子女托管服务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