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版面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凝聚五老力量 谱写关爱华章 全面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行稳致远——全市各级关工委半年工作剪影 | 参评项目 | 新闻版面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夏娟、余磊、刘洁 | 编 辑 | 无 | |
刊播单位 | 遂宁日报 | 首发日期 | 2023年8月7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第四版整版 | 作品字数(时长) | 7606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作品从学习宣传、培根铸魂、帮弱助困、固本强基等4个方面概述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其次对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各县市区、市直园区关工工作进行阐述,然后对爱心企业代表进行宣传,让社会公众全方位了解我市关工委的发展、性质和主要成效。 | |||
采编 过程 | 三位作者参与了全市半年关工委综述创作全过程,在市关工委办公室初稿的基础上,组建形成了半年工作综述报告 | |||
社会 效果 | 让社会公众全方位了解我市关工委的发展、性质和主要成效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 月 日 |
版面链接地址:http://snrb.snxw.com/html/2023-08/07/node_99153.htm
夕阳无限美,爱心筑未来。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法治关爱、助弱帮困、固本强基等重点工作,积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现关工作为、贡献关工力量。
遂宁市关工委:“五老”尽责显担当 凝心聚力谱新篇
今年以来,市关工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五老”优势,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在学习宣传、培根铸魂、帮弱助困、固本强基等方面成效明显。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获得首届遂心慈善奖最具影响力公益慈善组织荣誉称号,实施的苏博特奖助学教奖专项基金项目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学习宣传入脑入心。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通过专题辅导、集中培训、支部学习和座谈讨论等形式,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先后组织开展全市“五老”宣讲工作暨培训会等各类学习活动200余场次,收集编发《遂宁市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宣讲资料汇编(一)》500册,吸纳430名“五老”组建五老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六进”(进家庭、进医院、进活动场所、进课堂、进社区、进村社)宣讲活动170余场次,引导“五老”和广大青少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级关工委着力在思想上对照中央总体要求,检视做到坚定政治信仰方面的温差;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检视做到两个维护方面的落差;对照中省关工委的部署,检视服务青少年方面的偏差,对标对表,努力推进遂宁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培根铸魂走深走实。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会同教育、公安、科协、妇联、团委等先后组织2万余名次青少年到伍先华旧居、旷继勋纪念馆、大石牛角沟“红军第一村”、3536三线军工建设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00余场次,4万余名次青少年参与“弘扬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清明祭英烈”“扬民族精神·誓精忠报国”“我的中国梦”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200余场次;4.5万余名次青少年参与学英模筑平安、科技筑梦、书香伴读、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200余场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以第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普法教育为抓手,依托学校、法治教育基地举办各类法治宣讲报告200余场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教育、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禁毒宣传、模拟法庭、巡回审判法庭等教育活动80余场次,受教青少年及家长达3万余人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参与网吧义务监督和“平安校园”创建的“五老”2000余人次;配合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为罪错青少年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帮教工作。青少年实践体验教育效果明显。积极开展老少互动双“十个一”实践体验活动、遂宁市第十七届“我爱绿色”中小学生网球比赛、四川省“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遂宁分营等,命名“射洪市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等6个单位为“遂宁市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序推进。配合市妇联开展“遂宁市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暨家庭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通过“暖心屋”、家长学校、“五老”工作室、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阵地平台,组织200余名“五老”开展家风教育80余场次,组织学校关工委指导家长委员会走访1000余场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600余场次,4万余名次青少年和家长受到教育;邀请省关工委会同市教育体育局、市妇联开展“校家社”督查调研工作,召开了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座谈会,有力地助推全市校家社工作走深走实。
帮弱助困见行见效。1—7月,全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募资220余万元(含物资),统筹相关单位资金900余万元,帮扶青少年1.2万余名。市关工委、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联合命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遂宁市关心下一代残障儿童关爱中心”,会同市残联每年资助40万元定向帮扶残障青少年;市关工委联合20余个市直相关单位,动员30余个爱心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春节期间组织实施了“老少牵手·温暖童心”——暖冬行动,共发放帮扶物资和慰问金90余万元,帮扶青少年4000余名;在六一前夕组织实施了“圆梦微心愿·温情暖童心”——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春蕾关爱行动”“爱心助残·健康护残”义诊义检、“圆梦新生·重塑自我”——爱心帮教行动等关爱帮扶活动60余场次,筹集80余万元,为全市4000余名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农村女童等群体送去了慰问金、慰问品和学习用具等;会同8个单位,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圆梦校园·励志前行”——金秋助学暨残障儿童帮扶行动,统筹资金793.5万元,预计帮扶青少年5810余名。
固本强基有为有效。市关工委围绕中省关工委调研重点,形成《创新赋能整合资源 汇聚力量共育新人》《传播好声音 弘扬正能量 厚植青少年成长成才底色——遂宁市关工委宣讲工作》为题的调研报告;积极组织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督查调研,形成了《创新赋能整合资源 汇聚力量共育新人——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调查报告》;创新调研载体,联合市教育体育局对少儿网球进校园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主动对接关爱明天杂志,完成《圆梦创业.乡村振兴——帮扶农村特困青年,遂宁市关工委在行动》《“网上关工委”建设》等调研探讨5篇。建立关爱工作台账。组织召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3次,专题研究建立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办实事的台账清单,目前已经制发台账清单文件;摸底“五老”志愿者情况,汇总《“五老”志愿者情况统计表》登记人数1万余名;对200余名“五老”骨干特别是基层“五老”骨干进行了集中走访慰问。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组织编辑遂宁日报专版,专题宣传2022年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升级更新“善行遂州”关工委网站和微信公众号,1-6月刊发信息300余条次;积极组织投稿宣传,目前在中国火炬杂志社网站刊载12条,省关工委网站刊载20条,川观在线刊载12条。蓬溪县关工委开通了“蓬溪县关工委”微信公众号。
遂宁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主动作为募集资金 助弱帮困呵护成长
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积极主动募资,实施8个分类23个项目,受益青少年8000余名,先后获评全省4A级社会组织、首届“遂心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
五老倾情奉献,募集关爱资金。去年下半年当疫情还未放开时,“五老”不辞辛劳、倾情竭力深入到相关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用自身威望和人格魅力宣传关爱基金的意义,使许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献爱心。去年9月至今,募资307.99万元(含物资捐赠)。
擦亮关爱名片,呵护幼苗成长。持续助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定向资助271.18万元提升大英县61所学校6万余名学生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会同市关工委联合命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遂宁市关心下一代残障儿童关爱中心”,与市残联共同出资40万元定向帮扶残障青少年100名;会同市关工委等8部门,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参与“圆梦校园·励志前行”——金秋助学暨残障儿童帮扶行动,完成统筹793.5万元,预计助学困难学子和残障儿童5810余名,奖励优秀青年教师80名;开展四川省“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遂宁分营营活动,筹资46余万元让3000余名留守儿童乐享夏令营。
船山区:桑榆为霞传薪火 春风化雨育新苗
坚持立德树人,抓实根本任务。在全区精选70名“五老”组建高素质宣讲队伍,组织“五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革命故事等宣讲活动25场次,心理健康指导12场次,法治宣传宣讲23场次,受教育群众及青少年达1万余人次。
坚持精准帮扶,倾情呵护成长。收集12个乡镇街道330余名特殊困难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了品学兼优、亟待受助的“优先名单库”,健全受助学生“联系台账”;开展“老少牵手·温暖童心”关爱活动,为大南街小学20名留守儿童、唐家乡学校121名贫困学生等送去3万余元的慰问金和学习用品,为老池等乡镇(街道)的24名特困青少年送去慰问金2.4万元。
坚持固本强基,提升工作活力。建立“五老”志愿者登记制度,常态更新383名“五老”人员基本情况及基层关工委办实事工作台账,探索制定的基层关工委工作考核办法被《关爱明天》杂志宣传推广。高品质建立“五老工作室”7个,引导“五老”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坚持舆论引导,营造关爱氛围。积极组稿上报信息,在省关工委媒体获刊9篇,在遂宁市关工委简报刊登1篇、公众号刊登6篇,组织开展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经验获《关爱明天》杂志专题报道,全区“五老”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愈加浓厚。
安居区:同心共向助成长 携手并进筑栋梁
多方协作共护未来。摸排建立困境青少年基础数据专项档案2800余份,引导“五老”、慈善组织、志愿者等开展公益讲座、法治宣传等活动30余场次。建成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沉浸式体验中心,邀请“五老”和专业社会组织等开展法律咨询、儿童心理辅导等活动100余场。配齐18名镇(街道)儿童督导员、329名村(社区)儿童主任,配备青少年事务社工18名、网格员1508名、“爱心妈妈”“童伴妈妈”200余名,全区“1+18+N”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多元联动共育新苗。组织“五老”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六进”宣讲活动20余场次。组织“五老”志愿服务队、家庭教育专家队伍、校园家教队伍等专家团队,组建由区关工委执行主任担任名誉团长的区、校、社区三级家庭教育讲师“硬核”团队1个,专(兼)职家教队伍10支,高质量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近百场次。有机串联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黄峨书院、三家大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谭东生平事迹陈列馆、伍先华旧居等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校外研学大环线,累计组织近万名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50余期,举办了“运动强体质·艺术助成长”夏令营活动,惠及中小学生3000余名。
多措并举共助成长。创新机关干部自愿认领、部门“一把手”主动认领、县级领导全部认领“三个认领”模式,实现全区188名特殊困境青少年结对帮扶全覆盖。实施“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联合团委、妇联等部门开展“微心愿”“暖冬行动”,帮扶困境青少年300余名,投入帮扶资金近30万元。邀请“老专家”和爱心企业为安居特校残障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并首次建立健康档案。成立“彩虹阳光”爱心成长基地,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等30余人次。
射洪市:实施“三大工程” 着力提升关爱质效
聚焦德法并举,实施“铸魂工程”。遴选50名“五老”组建11个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六进”宣讲50余场次,3万余名青少年受到教育。实施《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推广射洪一小“13554”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洪城幸福家·幸福树”讲座10场次,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好评。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宣传教育50余场次,组织“五老”创编送演《社区矫正管理局的故事》等法治文化节目。
聚焦助弱帮困,实施“暖心工程”。“老少牵手·温暖童心”暖冬帮扶行动惠及400名困境青少年,发放慰问金20万元。“老少牵手·爱满六一”主题活动,为300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生活物资。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夏令营,让100名留守、困境、优秀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实施高中生“助学成才”工程,为44名优困高中生发放助学金15.84万元。走访2名临时救助特困生,各发放救助金1000元。射洪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被射洪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洪城慈善奖”优秀慈善基金。
聚焦党建引领,实施“强基工程”。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了关工委工作汇报,要求落实党建带关建各项工作。市关工委各指导组深入基层调研督导30余次,全市现有基层关工委650余个,“三居”关工小组2800余个,“五老”5100余名,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6个,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个,示范“五老”工作室8个。协调推进“射洪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思政、法治、健康、安全、科技等14个室内主题教育场馆和室外学工学农场地,积极开辟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蓬溪县:“五老”助力乡村振兴 四项措施擘画“蓝图”
五老授渔“精准结对”,当好教育振兴的助力者。组织全县200余名“五老”参与“老少牵手·温暖童心”暖冬行动、“小春天计划”“呵护童心·健康成长”青少年关爱等帮扶项目,受助青少年达300余人。办好家长学校,动员“五老”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宣传教育活动20余场次,有力地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挖掘资源“百花齐放”,当好文化振兴的宣传者。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中国书法·蓬溪表达”书法进校园等主题活动50余场次,参与青少年人数达1万余人次。组织“五老”志愿者在“用好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等文体健身展演活动中自编、自导、自演30余个文艺节目,生动演绎了农村发展新变化。
围绕中心“调研谏言”,当好产业振兴的参谋者。县关工委执行主任曾焱等老干部,多次到返乡青年李家强、郭佐、杨浩等的创业基地进行调研,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县关工委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组织“五老”志愿者建言献策10余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基层组织“融合互补”,当好党建振兴的践行者。县关工委持续探索发展“四套班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模式,即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关工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协、老体协共用一套人马,交叉任职,在资金、人员、阵地等方面优势互补。今年对2022年申报创建、验收合格的24个“六好”基层关工委进行了命名、表扬及授牌,促进基层组织进一步固本强基。
大英县:创新三大举措,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开展“讴歌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组织“五老”编写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组建县关工委等11个“党的二十大精神五老宣讲团”,分别赴全县37所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活动,3.2万余名中小学生聆听了宣讲报告,进一步厚植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开展“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小学生讲故事、中学生演讲比赛活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讲述良好家风家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让中小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优良家教家风的魅力。通过层层选拔,从参与活动的500余名中小学生中,评选出小学生讲故事比赛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中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活动。围绕“强国、强军、航天、科技”等主题,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艰辛奋斗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前景,全县596名师生通过撰写征文的形式,描绘了心中的伟大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心路历程。
经开区:桑榆为霞传薪火 春风化雨育新苗
铸魂育人。开展“五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3场、进校园4场;开展“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进校园、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8场,覆盖人数1.2万人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育人。开展“传承端午意·共抒爱国情”“体验非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活动10场,开展家风家教绘画活动1场,覆盖2000余人。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夏令营活动,组织110名营员到市“九馆一中心”参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家教。
法治育人。组织开展反校园欺凌、防性侵等法治宣传教育7场,禁毒巡讲1场,切实加强了对青少年法治宣教和维权保护。
实践育人。开展“情暖童心·共筑成长”“薪火相传永不息·书香相伴共成长”“戏剧点亮童心·携童奔梦未来”等关爱慰问留守儿童系列活动8场;联合区妇联开展春蕾助学活动1场,帮助60名困境女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发放慰问物资1.2万元。开展爱心助困活动5场,走访慰问社区困难老人30人,发放慰问物资20000元;开展社区关爱慰问残疾人爱心助残活动4场,为25名残疾人送去关爱,慰问物资共计9500元;开展爱心助孤活动3场,发放慰问物资3500元。
河东新区:梧桐结实传佳话 秋水滋养育后人
高位推动关爱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根据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要求,将党群工作部、社事群工局等党建、教育主管部门纳入关工委成员单位,用系统思维不断推动党建、教育工作和关工工作深度融合,切实为关爱工作赋能增效,关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强根聚能关工干部服务大局,主动作为。深入开展“五老”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完善“五老”基础情况台账数据库。加强“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和基层治理工作中特殊优势的宣传力度,有效动员69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积极投身于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聚焦留守儿童需求实际,科学设置理论宣讲队、心理疏导队和志愿服务队。“五老”关爱队伍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法治教育等宣讲活动20余次,帮助40余名儿童成功化解心理问题。
以人为本关爱工作凝心聚力,走深走实。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动员爱心企业捐赠,上半年筹集资金7.3万余元,开展“圆梦微心愿·温情暖童心”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童心筑梦·相伴成长”艺术节等活动,为300余名青少年送去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高新区:创立“111工作法” 推动书法教育深入普及
打造一批书法阵地,整合资源搭建关爱乐活场。高新区关工委以省书法教育特色学校——高新区保升小学为示范点,完善保升小学设施设备,升级打造智能书法教室、书法陈列馆等活动室。建成保升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开展书法教育的良好场所,还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提供了放学后的托管服务,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
创设一套特色课程,强化师资构筑文化传播地。保升小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因材施教,设置了书法兴趣班、基础班和提高班,每周在课后服务时段为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深度的书法教学课程。行楷隶篆见功夫,墨香四溢校园香。学校除了有精于书法教育的老师外,还邀请市书法协会、硬笔书法协会、女子书法协会的“五老”书法家和年轻教师莅临学校开展不同字体的教学,丰富了孩子们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和领悟。
开展一个亮点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幸福值。园区关工委坚持每学年举办1—2场特色书法进校园活动,今年4月在保升小学举办了“礼赞二十大·墨舞新征程”书法进校园成果展暨师生共书二十大活动,特邀市关工委领导和10余位书法名家参与活动。精妙的笔墨,深情的寄语,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播下了美好高雅的艺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