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故事②丨文学华:一种信念支撑55年的坚守

日期:2024-06-27 16:52:00 来源:本站 浏览:1708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五老”故事②丨文学华:一种信念支撑55年的坚守

参评项目

通讯

  

(主创人员)

谭笑非

   

宋开文、 王小玲、 史册、牛霄

刊播单位

川观新闻

首发日期

2023年11月7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五老”故事

作品字数(时长)

1335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新闻报道深情讲述了文学华先生55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和关爱事业的感人故事。从教书育人到副县长主抓青少年工作,再到退休后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文学华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报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展现了文学华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成绩斐然,更在关爱青少年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建立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平台,更传递了他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文学华的事迹令人感动,更激励着每一个人为青少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编

过程

1.选题策划:在深入了解眉山市丹棱县的社会情况后,发现了文学华这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确定选题方向,旨在通过文学华的故事,展现他对教育和青少年关爱事业的长期坚守和贡献。

2.实地采访:前往眉山市丹棱县,对文学华进行面对面采访,深入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采访文学华的妻子阮蜀伦,从她口中得知文学华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对青少年事业的执着。采访文学华曾经帮助过的学生,如罗远泽,了解文学华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参观文学华筹建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亲身体验其教育成果。

3.撰写稿件:

根据采访内容,整理并提炼出文学华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内核。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结构,组织文章内容,确保故事流畅、有吸引力。融入文学华及其身边人的真实语录,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社会

效果

该新闻作品通过深入报道文学华先生55年来致力于教育和青少年关爱事业的感人故事,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果。

1、该作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敬业和友善的价值取向。文学华先生的事迹展示了对个人职业的高度敬业和对社会的深厚责任感,这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

2、作品通过新浪财经、四川在线等媒体的转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激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关注,还可能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青少年关爱事业中来。

3、该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正能量和人性光辉,提升了公众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信心和参与度。文学华先生的无私奉献和坚持不懈,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善良和美好。

4、这篇报道可能对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一定影响。它展示了青少年教育和关爱工作的实际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优化。

总之,该作品通过展现文学华先生的感人事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推动了社会对青少年教育和关爱事业的关注和参与,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五老”故事②丨文学华:一种信念支撑55年的坚守


“有点不好意思,这样夸自己的丈夫。”11月初,当记者问起眉山市丹棱县基层教师阮蜀伦“如何评价自己的丈夫文学华”时,她充满柔情地说。

文学华在丹棱的55年里,工作主题都和青少年相关。他曾教书育人24载,先后在丹棱中学任教师、副校长,其后担任副县长的15年间一直主抓青少年工作。2007年4月退休后,他进入丹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执行主任,再次把责任挑到肩上。

可以说,文学华将大半人生贡献给了教育和关爱青少年事业。

用心用情 关爱始于心践于行

“能帮的帮一下,能扶的扶一把,一件小事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是文学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2年前,丹棱中学有一名特困生名叫罗远泽,他自小失去父母,与年迈孱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是从小被抱养到丹棱罗沟村,他一直没有户口和身份信息。

文学华得知这一情况后,辗转于各个部门之间了解政策、沟通协调,终于为罗远泽解决了户口问题。时隔两年,当中学辍学的罗远泽重返校园后,文学华又帮助他解决了很多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如今罗远泽已经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并成了一家酒店的行政总厨,带领一支18人的团队在努力钻研美食和餐饮文化。“罗远泽和我分享了他最近的情况,我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那个让人牵挂、放心不下的小男孩终于长大了。”文学华欣慰地说。

除了罗远泽这样的学生,文学华还对丹棱中学特困生王某宇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资助,直至大学毕业,又保送至西南交大读研究生。光是近十年来,文学华直接帮扶的特困学生就有30余人。

做好关爱青少年事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对于贫困的学生还需要经济上的照顾。文学华能专心、专注投入到热爱的关爱事业之中,除了自身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以外,也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

“只要出发点是对的,他的事我都全力支持。”阮蜀伦说。

迎难而上 筹经费建基地传递关爱

2007年,丹棱县关工委正处于“无人无房无钱”的窘境中。面对困难,文学华迎难而上,他推动各乡镇、部门、村社、街道成立关工委组织并开展系统培训。“那时其实我也不熟悉业务,但是我明白,关爱下一代的工作一定要尽快开展起来。”文学华说。

早年的教师经历,让文学华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培训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通过自学,制定培训计划、大纲和资料,对全县关工委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2008年以来,丹棱先后举办培训班8期,共计培训关工委干部900余人次。

多年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经历,使文学华内心一直有一个想法:建立一所功能齐全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为筹集经费,文学华走上了四处“化缘”的道路。为此,文学华被学生们称作“丹棱现代版‘武训’。”

最终,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文学华花费五年心血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在原唐河初级中学校址建成1万余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实践基地。2020年,丹棱县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荣获“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

2021年以来,该基地累计开展了廉洁文化、交通安全、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室外体育技能拓展训练和科学实践等十余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全县所有中小学校120余批次200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

“关爱下一代是一项没有终点、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希望通过五老志愿者的行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进来,用爱心浸润更多青少年。”文学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