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来 又回到农村去

日期:2024-06-28 11:07:00 来源:本站 浏览:855次


第八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从农村来 又回到农村去


参评项目

基础类·通讯


  

(主创人员)

何平

   


刊播单位

泸州广播电视报


首发日期

2023年7月21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泸州广播电视报08版时代民生“泸州关爱”栏目


作品字数(时长)

1813字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文中用上“把思想统一到‘想干事’上”“把能力提升到‘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三个小标题,让通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中有不少典型事例,更加突出了关工五老倾力帮扶培育、双带青年认真带头带。


采编

过程

    通讯员多次随同关工委领导、科技五老到基层调研和指导农村双带青年的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对情况较为了解。在大量收集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邦永到调研指导刘凡、熊坚的产业后自然成文。

社会

效果

    文章刊发后,再通过微信等媒介广为传播,不仅在古蔺县双带青年和关工五老中引发很多讨论和思考,也为泸州市内其他区县带来一定参考。据悉,古蔺各乡镇关工委着力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上帮助一大批农村青年进步。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从农村来 又回到农村去


 

“小时候的梦想是跳出‘农门’,而现在却想扎根农村。”7月5日,古蔺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邦永在调研农村青年“双带”工作时,34岁的太平镇九龙坞家庭农场创始人刘凡发自内心地说到:“城市有城市的好处,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我是一名农村的党员,就应该做好农村的事情。”

把思想统一到“想干事”上

农村青年,这些“农N代”们都不甘在祖相辈辈‘蜗居”的地方“靠天吃饭”。古蔺县关工委通过调研走访后认为:乡村经济要振兴,离不开致富带头入,而青年人才学识高、眼界广、思路多,正好能担此重任。于是,县关工委成立了“动员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攻关小组”。

在原古蔺县太平区九龙乡妇女主任谢德芬的“威助”下,大学毕业在成都经营客运的孙子刘凡回来当起了“山大王”;在县关工委原科技团成员罗天伦的“忽悠”下,远嫁他乡的“侄女”阮茂回娘家开办起了家庭农场;在皇华镇原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启根的“鼓动”下,在重庆开办大公司的亲戚曾逍回来建起了扶贫产业园区。

要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发展,就要解决后顾之忧。为让返乡青年的思想统一到“想干事”上,“五老”们认真研究“扶上马”和“送一程”等课题,面临土地流转、资金协调、项目选择、技术指导等棘手问题,县关工委科工委主任何宣端说:“农村青年想干事,‘五老’就要多干事。”于是,一件件合同的签订、一快块土地的开耕、一笔笔资金的落实、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慢慢落地……付出的是智慧和汗水,收获的是喜悦和希望。

“看到水果丰收了、猪羊出栏了、订单飞来了、资金回笼了,我们紧绷的心弦放松了,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赵兵说:“创业艰难百战多,敢叫日月换新天。青年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投入就会更大、干劲就会更足。

把能力提升到“会干事”上

青年人敢闯敢拼、理念前卫是好事,但经验不足、技术欠缺是短板。为了把他们的能力提升到“会干事”上。“五老”们借助自身经验优势,亲自下乡开展培训;借助自身威望优势,动员县内技术能手跟踪服务;借助自身政治优势,邀请业内专家上门入户指导……

为了助推古蔺酒业发展,县关工委科工委成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华中常年讲授高粱种植技术,今年就多达100余场;为有效防控家禽家畜传染病,县关工委科技素养宣讲团成员、县农业农村局原兽医站站长李跃文成为了农场业主的常客;四川农业大学汪志辉教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杨林副教授、全国劳动模范黄忠富等知名专家学者、农技大师多次前往古蔺,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指点迷津、传授技能。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市场因素的影的,今年生猪价格一跌再跌,在很多养殖户都喊”吃不消”时,蔺奢香公司女青年董事长黄文会和一点都不担心:“我们养丫叉储,走的高端路线,猪肉单斤价格均在百元以上,根本不愁销路。”黄文会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关工委很多“老辈子”的真情鼓励和精心帮扶。

此外,为了克服产品单一,应对风险能力差等劣势,很多青年“玩”配了农旅结合、产品深加工等。东新镇青年喻清华,把猕猴桃送到泸州酿酒,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县关工委关爱团副团长、青年女老板姜琳,常年收购“双带”们的茶叶、鸡蛋、蜂蜜、天麻等产品,精包装后销往各大城市,从而实现了“多赢”。

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

“五老“不遗余力做事,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鉴于之前的一些粗放型发展数训,县关工委在培育成熟一个后,才动员发展一批。针对产品多、销售难的现状,“五老”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电视打广告、抖音玩直播、微信发动态……如今,马蹄镇的甜橙出口到了加拿大,蔺沙溪的土特产进军了蓉渝黔,永吉村的蜜柚挤进了大商超……县关工委通过精准培育、亲民打造,力争用“双带”门的榜样力量,锻造出更多的“双带”。

皇华镇皇华村“两委”班子4人都是青年,还都是“双带”人才。支部书记何秋瑜种植了20亩西瓜、60亩高粱;副书记熊坚种了近200亩葡葡萄、黄桃、草莓等,副主任李金种植了200多由辣椒……由此辐射带动村民“跟风”种植2000余亩,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很多人的腰包已经鼓起。“双带”青年们从农村来,又回来村里并带动群众致富,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一大批孩子不再“留守”。

看到一张张“三农之星”“致富标兵”“蔺州好人”“双带先锋”等荣誉证书,县关工要执行主任孙克刚欣慰地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12字要求,我在这群青年朋友身上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印证资料(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