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梦想的力量”:川西高原雪山下的少年足球队 | 推荐单位 | 中新社 |
作 者 (主创人员) | 王鹏 | 编 辑 | 杨杰 |
刊播单位 | 中新社 | 首发日期 | 2020年6月19日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中国新闻网(社会新闻) | 作品字数 (时长) | 1485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该稿件关注四川藏族下一代孩子的成长故事,深入报道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格聂镇则巴村的少年足球队。稿件采访扎实,生动鲜活,立意高远,展现了海拔超4000米的小村庄里,一群藏族孩子的足球梦。稿件既记录了小队员们的学习训练日常故事,也展望了藏族少年足球队的未来,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 ||
采编过程 | 2020年6月下旬,记者在理塘县采访期间,获悉该报道线索,花两天时间前往格聂镇则巴村,现场采访了藏族小队员、校长、老师,后采访理塘县教育局局长等,最终成稿。 | ||
社会效果 | 该稿件刊发中国新闻社文字通稿,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转载。据不完全统计,稿件先后被新浪网、央视网、光明网、搜狐网等超20家网站转载,同时被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采用。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中新社理塘6月19日电 题:“梦想的力量”:川西高原雪山下的少年足球队
作者 王鹏 刘忠俊
6月中旬,川西高原阳光热辣,冰川覆盖着海拔6204米的格聂神山主峰。正午,11岁的丁真格绒顶着太阳,在草甸上开始足球训练。
山脚下的格聂小学海拔近4000米,是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学校所在的格聂镇则巴村,两年前通电信网络,一年前脱贫。在这里,一群藏族少年的梦想正在萌芽。
丁真格绒至今记得他的第一个足球。那时他还没上学,妈妈从乡上带回一个“黑白相间的皮球”,他听大人说“要用脚踢”,从此雪山下的草甸上多了一个奔跑的影子。
2017年9月,丁真格绒入学。半年后,校长格绒仁青决定建足球队,速度快的丁真格绒入队,踢前锋。学校没体育老师,格绒仁青就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先学后教。没有足球场,雪山下有的是天然草甸。没有球门,两块石头就行。少年足球队从此一天三练。早晨练体能,午后练技术,傍晚踢比赛。除集体训练,丁真格绒还单独加练,运球、颠球、射门、头球,一遍又一遍。“丁真刻苦,技术好,学习也好,我选他当队长,做个榜样。”格绒仁青说。
渐渐地,这支雪山下的少年足球队踢出了名堂,踢到了县城理塘、州府康定。2019年5月,3名拔尖队员还获得了代表甘孜州到成都参加四川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选拔赛的机会。
“我知道农牧民的孩子要读书有多不容易。”格绒仁青出生在农牧民家庭,小学4年级时,父亲意外去世,母亲让他辍学。靠舅舅资助,他才回到学校。2011年中职毕业后,他到理塘县一所小学任教。2014年,听说格聂神山下的小学没有专职教师,他立刻提出申请。当年9月,他来到刚成立一年多的格聂小学,那时5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板房,驻村干部兼职当教师。
则巴村的历史很短,村民大多在深山游牧,后来才在这片山谷定居。2013年以前,最近的小学在乡上,上学需跋涉20多公里山路。村里许多学龄儿童没入学,在家长们看来,“读书不如挖虫草”。
格绒仁青想改变这一切。他挨家挨户宣传,“最好的虫草在学校”。2015年9月,学生增至110多个,新校舍也开始修建。2017年9月6日,孩子们搬进新学校,全部寄宿,家长们从此可安心去放牧、挖虫草。
教学之余,格绒仁青看到精力旺盛的孩子们追着足球跑,决定建足球队,“把这所高原小学办出体育特色,帮孩子们追求梦想,走出大山”。
两年多来,格聂小学的足球氛围愈发浓厚。在政府和爱心人士帮助下,还有了水泥足球场。雪山下那片承载汗水与梦想的草甸,距学校稍远,少年们不常去了。
“我长大了想进国家队,当最佳球员,去国外踢球。”结束训练,丁真格绒抱着足球在野花丛中坐下,红扑扑的脸上滴着汗珠。
看着少年认真的脸,格绒仁青表情复杂。“草甸凹凸不平,运球更考技术,长期下来,到平整的球场上运球更自如。”这些“优势”远无法弥补专业训练的缺失。格绒仁青曾带孩子们去成都比赛,知道差距所在。“孩子们在高原长大,体能好,但技术粗糙,战术意识差,缺专业训练。”
虽然一年来偶有体育专业的志愿者前来支教,但更多时间里,还是格绒仁青和几个“门外汉”教师带着少年们训练。“他们有天赋,那么努力,却只能跟着我练……”格绒仁青满是遗憾。
目前,理塘县所有小学实行“3+3”政策,孩子们在乡镇读完3年级,要去县城读4到6年级。格绒仁青担心以后队员们没了训练环境,“慢慢就把足球梦放弃了”。格绒仁青希望当地能设立足球培训班或高原足球培训基地,“如果可能的话,给中国足球培养一批藏族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