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6旬老人创办“爱心家园” | 推荐单位 | 晚霞报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杨民、周彦君、黄美玲 | 编 辑 | 熊壮 |
刊播单位 | 晚霞报 | 首发日期 | 2020.08.06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二版(综合新闻) | 作品字数 | 680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宗正兰与那些因地震致残疾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启了她关爱残疾和困境儿童的爱心路程。她创办了“中阿姨爱心家园”,解决一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课后教育问题,带领他们义务打扫院坝、看望孤寡老人。老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勉励孩子们积极向上,走出人生的逆境,并深刻理解了“感恩”的含义。 | ||
采编过程 | 在得知宗正兰的伟大事迹后,我们三顶着烈日来到她的家中。她性格随和,完全没有生疏之感。我们便通过听说的些许事迹深挖其细节,家中的证书以及残疾孩子的假肢摆满了屋子。采访结束的几天后,宗阿姨通知我们当天孩子们都要回家园,于是我们再次去了一趟宗正兰的家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她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在她的呵护下完全没有自卑感,十分活跃,惹人喜爱。 | ||
社会效果 | 稿件刊发后受到读者的好评,宗正兰自己常说,这是她应该做的事,但在读者看来是需要很大勇气和耐心。稿件同步在晚霞报官网刊出后,网友纷纷对这位阿姨的感人事迹表示由衷钦佩和崇高敬意,也对这篇稿件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平凡人做着不平凡的事给予很高评价。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4月1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宗阿姨(右二)和孩子们在一起
“宗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取得了全班前十名的成绩”“假肢有一定的损坏,医院说零件到了马上就更换”……8月1日,在成都市栅子街3号院“中阿姨爱心家园”,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李瑶等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姑娘,正围坐在一位老人身边谈学习谈生活。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名叫宗正兰,今年68岁。她家墙上挂满的奖章,记录了她多年来关爱残疾和困境儿童的爱心历程。
“你们好,我是一名志愿者,希望你们好好养伤,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叫我。”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一天,在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宗阿姨说了这段话,从此她就与这些因地震致残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只有4岁的小李瑶被压在倒塌的围墙下失去了右手,她在成都住院期间经常做噩梦。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主动邀请她和家人到我家做客,在心理抚慰的同时积极带她参加公益活动。”宗阿姨回忆。
考虑到李瑶的父母和爷爷长期在外务工,宗阿姨和她约定,每年寒暑假都来成都过。十多年过去,如今在北川县七一职高读书的李瑶品学兼优,2016年更荣获“全国美德孝心少年”称号。“多亏了宗妈妈的帮助,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也懂得了感恩的深刻含义。”李瑶说。
3年前,细心的宗阿姨发现有一群农民工孩子居住在她家周围,由于家长们忙于生计,这些淘气的孩子放学后就满大街乱跑。她和老伴一商量,决定在家里办一个免费课外辅导班,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课后教育问题。孩子们在这里除了完成作业之外,还经常在宗阿姨的带领下走上街头,义务打扫院坝、看望孤寡老人……
“生活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宗阿姨经常勉励孩子们,只要拥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格,就一定能走出人生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