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书香 成都“菜市书屋”12小时》

日期:2024-06-28 11:33:00 来源:本站 浏览:2013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版面推荐表

 

作品标题

《烟火+书香 成都“菜市书屋”12小时》

参评项目

新闻版面

  

(主创人员)

钱虹辰 常莉娟

   

钱虹辰

刊播单位

成都日报社

首发日期

11月21日12时23分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成都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品字数(时长)

2363字符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2023年10月,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办和益民集团打造的首批“菜市书屋”开放,书屋走进了菜市场,书香气混杂着烟火气,碰撞出成都独有的气息。这是成都主动作为为群众创造全新体验场景、发扬文明之风的体现。

确定选题后,锦观新闻采编人员随即确定纪实短片+图文的形式进行报道,力求生动、直观、鲜活地展现多个采访对象,深刻地挖掘“菜市书屋”对全社会不同的人群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退休老人、菜市商户、学生等等,展现不同市民群体在“菜市书屋”所获得的不同体验;并以“12小时”为主线,将成都菜市营业12小时内的万千气象生动呈现。

报道于11月21日推出,短片风格明朗轻快富有烟火气,图文精致凝练条理清晰,形成一篇完成度较好、质量较高的新媒体报道。

采编

过程


社会

效果

成都日报微信公众号、锦观新闻视频号、锦观新闻客户端上线后,全媒体平台获点击量7w+,评论区互动热烈,多地网友点赞成都积极打造惠民场景,努力提高市民幸福感。

报道获市主要领导肯定。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烟火+书香 成都“菜市书屋”12小时》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四方食事、油墨书香

两种本不应“同台亮相”的场景

在成都找到了共生的可能


菜市场,作为城市烟火气的聚集地,是市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10月以来,一批“菜市书屋”悄悄走进了成都的一些菜市。

据了解,它们由成都市文明办会同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广旅局、各区以及成都益民集团共同打造,首批30个已建成开放。

闹市亦有书卷气,商家、顾客不出菜市就能免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图片3.png


坐落于三瓦窑的益民菜市东苑店已营业近10年,作为首批“菜市书屋”的打造点之一,益民集团将东苑店原先承载党建文化展示功能的“五心驿站”扩建、叠加了书柜和休憩空间。

如今,在这小小20多平方中,容纳了阅读、茶歇、文化展示、医疗应急、便民租借等市民朋友随时可能需要的功能。

 图片4.png


从每天7:30营业

到19:30打烊

12个小时里

市民们络绎不绝地

前来采购三餐所需

在“菜市书屋”这个新的场景内

12个小时

又呈现着怎样一番天地呢?

 

7:30-9:00

店长兰才琼-点亮菜市和书屋的早晨

 

“我们每天7点半开门营业的,一直到晚上7点半。”兰才琼是益民菜市东苑店的店长,已在此工作10年。每天菜市一开门,她就需要进行巡场,检查包括卫生、菜品溯源、消防安全等在内的条件是否达标。


图片5.png


她说,如今“菜市书屋”也被纳入了她们的管理内容,“包括书籍的管理,是否摆放整齐;包括饮水机,必须保障随时有饮用水方便市民饮用;还有书屋的卫生也必须做到位。”兰才琼将对菜品溯源般的严谨带进了“菜市书屋”的管理工作。

“以前这里还仅是党建驿站的时候,面积比较小。最近上班听见些顾客对书屋的反馈,都觉得很好,有的还给自己家人发照片去看。”想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市民朋友的夸赞,兰才琼的喜悦溢于言表,“对于菜市里的商户朋友,我还希望我自己的工作能引导他们多看书学习,对于他们的经营和服务能力有帮助。”


图片6.png


9:00-11:00

商户宋建华-周末不休,儿子在书屋陪我度过

 

在“菜市书屋”的一旁,有一家占地不大的裁缝店,店主名叫宋建华,也已经在此经营8年时间。时间来到上午9点钟,她一天的工作时间开始了。

据她介绍,她的家就住在附近十几分钟路程内,但自家的儿子在双流区上中学,周一到周五并不在她身边。


图片7.png


“我一年都不怎么休息的,附近的居民很多上班族嘛,像周末他们才有时间把衣物拿过来找我处理,所以周末我都要在这里。”宋建华说。


图片8.png


正是因为自己工作时间与儿子休息时间的冲突,此前他们的周末生活并不太好安排。而如今裁缝店身后的“菜市书屋”给他们母子俩的周末多了一种相处的模式。

 

“这个书屋确实很方便大家,比如说我儿子,星期六星期天他过来,就可以在这里陪我,我在这里工作,他在背后看书,就不用一个人在家无聊。”

 

11:00-15:30

商户蒋毅-书屋帮我提高经营和服务能力

 

忙过了早市,11点左右,海鲜商户蒋毅终于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蒋毅是湖北人,妻子和小孩都在老家,自己孤身来到成都经营海鲜水产已经近3年。“每天上午最忙,大概9点-11点多,之后就可以进入吃午饭和休息时间。”他表示曾经的五心驿站也可供休息和学习,但空间比较有限。


图片9.png


如今“菜市书屋”的打造不仅扩大了学习空间,优化了环境设施,还有各种养殖、水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书籍供自由学习。


图片10.png


“书屋对我帮助挺大的。因为往返家里来回要一个小时,下午市场3点又要开始忙了,没必要,中午两三个小时时间,就可以在书屋看一些养殖方面的书籍,对我的经营和服务能力都有提升。”蒋毅说。


15:30-17:30

退休老人黎老-看书是一种养老方式

 

15点后,黎老结束了自己的午休,从旁边的小区里慢慢踱步到益民菜市。他径直来到“菜市书屋”,找到了一本《史记》,然后戴上眼镜翻阅起来。

 图片11.png


兰才琼说,老先生最近常到书屋来。

黎老曾在广元市一林业部门工作,如今退休已近20年,平时随儿子在泸州生活。他说:“我是最近到成都来,来我妹妹这里,住在这个小区。妹妹对我热情,我就住了很久。半个月以前我来这个菜市理发,一看这里还有好多书,这些书还挺有读头。像我平时爱看的历史书、诗词这里都有。”


图片12.png


“看书也是一种养老方式,更是一种学习。”黎老表示,在妹妹家做客的日子里,每天中午休息好以后,出去散会步或是来“菜市书屋”进行一个多小时的阅读,对他来说是非常满足的事情。

 

17:30-19:30

学生谢涵杰-书屋给我提供了“第二自习室”

 

转眼已到放学时间,就读于附近某小学5年级的谢涵杰向益民菜市直奔而来。原来,他的妈妈黄蓉在这里经营一家蔬菜铺子。

谢涵杰跟妈妈交流了几句后,来到书屋坐下,从巨大的书包里翻出了练习册和笔,聚精会神地做起作业。兰才琼说,小朋友基本上每天都这样,放学以后就过来陪妈妈做生意,也没耽误自己做作业的时间。

 图片13.png


据谢涵杰自己讲,以前每天放学后也到菜市来陪妈妈工作,顺便也可以让妈妈抽空给他辅导和检查。但是以前菜市并没有合适的学习场所,长期以来都是在妈妈铺子背后的小柜子上写作业,灯光也不是很好。

 图片14.png


有了“菜市书屋”以后,做作业有了大桌子,有了椅子,还有亮度适合的灯光,这让他感到很惊喜。做完作业再看一会书,等到妈妈下班就可以一起回家吃饭。


图片15.png

 

从7:30到19:30

“菜市书屋”的12小时来往着不同的人

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当传统菜市增加文化体验属性

烟火气与书香气

得以碰撞出场景创新的火花

菜场的“小角落”

得以撬动市民的“大幸福”


图片16.png


益民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艺凡表示,在“菜市书屋”打造之前,公司就已经对市场内的商户、消费者以及周边住户进行过相关的调研,以了解不同的群体对菜市的功能还有什么样的需求,最后得出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文化生活。

 

“一方面打造‘菜市书屋’符合群众的诉求和需要,是非常接地气的场景,另一方面书屋又有着‘轻量化’的特点,对菜市的空间要求是比较合理的。”张艺凡说。


图片17.png


对于“菜市书屋”场景创新的下一步打算,她表示公司可能会通过与一些专门文化、科技、传媒单位和机构进行合作,给“菜市书屋”引进更丰富的体验活动。


图片18.png


民生无小事

小事皆民生

在庞大的城市身躯中

如此的场景创新

是群众乐见的、期待的

成都这座城市的万千气象

也不断地扩充出

更多、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