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关爱”新闻专栏

日期:2023-03-30 09:33:00 来源:本站 浏览:1427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泸州关爱”新闻专栏推荐单位泸州市关工委
作 者
(主创人员)
全市各级关工委编 辑汪瑶
刊播单位《泸州广播电视报》首发日期2022年1月-12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关爱


作品字数
(时长)

每期1000—1500字/12期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2016年以来,泸州市关工委和泸州广播电视报社合作,在《泸州广播电视报》上设置“泸州关爱”新闻专栏,及时全面地报道泸州市各级关工委的工作亮点、工作经验、重要活动、特色品牌以及爱心企业和先进“五老”典型事迹等。2022年,累计刊登“泸州关爱”动态专栏47期,每期大约1000-1500字,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报道2022年度全市各级关工委所开展的各项关爱工作,反映各项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和社会效应。

采编过程

全市广大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和“五老”志愿者倾情融入关爱事业中,通过参与、记录各级关工委关爱活动、先进事例典型等,积极投稿至泸州广播电视报,报社精心整理、编辑,选取突出的人物事迹、工作成效等对外展示,最终形成“泸州关爱”新闻专栏。

社会效果

作品专栏刊发关心下一代工作信息,大力宣传全市各级关工委工作具体成效和“五老”志愿者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泸州关爱”新闻专栏

“五老”志愿者刘太金:

用心用情献关爱  发光发热暖人心

冯文琴  本报记者 汪瑶

他,专注这件事19年了;他,为服务群众,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先后获四川好人称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泸州市道德模范称号和泸州市江阳区优秀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刘太金,江阳区邻玉街道邻江社区的一名“五老”志愿者,以负责的工作态度、实干的工作作风、娴熟的业务技能,在关心关爱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助人为乐,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助人为乐,帮扶他人,这八个大字在他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李晓峰(化名)是他帮扶的其中一个孩子,在他小时候,母亲便改了嫁,至此与重度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依靠政府低保,是个特困家庭。从孩子8岁起,刘太金就包揽了他家全部家务,至今已有17年。

为了晓峰能健康成长成才,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了晓峰身上。除了生活上关心照顾他,坚持为晓峰辅导作业,并代替腿脚不便的父亲参加学校的家长会,还经常给他讲人生道理,引导他上进,鼓励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现状。

在晓峰读高中和大学时,刘太金也经常前往探望他,在刘太金的关心帮助下,晓峰努力、上进,常常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义工活动,在大学第一年就申请入党,后转为正式党员,现已工作的他,成为一个认真生活,可以照顾家庭、照顾父亲,爱国敬业的好青年。

看到晓峰的生活一切都在正轨上,刘太金露出了父亲般的微笑。

关心关爱,成为唯一想做的事

范晓斌、艾菲文、曹艽(均为化名)……这些名字都深深地刻在刘太金的脑海里,这不是他的朋友,这不是他的亲戚,这是他帮助过的残疾孤儿,“看到孩子们的面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他们遮风挡雨成为了我唯一想做的事。”刘太金说,能为他们付出多少是多少。秉承这这样的信念,刘太金坚持了10余年,切实做到了让孤儿不孤。

这群孩子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曹艽。曹艽妈妈是个先天性精神病患者,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病故,年仅10岁的他因缺乏家庭照顾,衣裤破旧、全身污黑、骨瘦如柴、青少年时期更是不思进取、烟瘾成性、经常在网吧过夜,是个十足的叛逆少年。刘太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主动担当起了校外监管员和家庭辅导员,特意去接近他、关心他和他交朋友,希望改善他的情况。

因曹艽家庭经济困难,为便于管理,刘太金更是将曹艽接到自己家里长期居住,并负担他所有的生活、学杂费,时常引导他、开解他,把他带上正确的生活轨迹。也正是因为刘太金的介入,曹艽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同时,他也积极学习,2015年的时候考上了绵阳石油技校,现在就职于自贡一个石油企业,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

践行初心,刘太金工作室解难题

除了关心关爱青少年,刘太金的身影还散布在各个角落。一个“网格化管理工作包”、一本民情日记本和一块工作牌,成为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小区320多住户,留下了他走访的身影;小区开党员大会,总能看到他讲党课的身影;在创文攻坚、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工作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位退休的老同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者一心为民的初心。

    在邻江社区,以刘太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格外显眼,这是一个集“党的建设”“大姐文艺坊”“大哥修补坊”“大姐谈心室”“健康加油站”和“盯盯拍坊”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工作室。“大哥修补坊”的小服务,切实解决了居民生活上的大难题;“健康加油站”坚持每日开门服务或是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自身的“小顽疾”,生活中的“大痛苦”,很受群众欢迎;“大姐谈心室”也起到了化解矛盾、纾解民怨、引导民风,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作用;“盯盯拍坊”在上精下达、下情上传,真实反映民众心声,促进政府、社区施政透明,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刚感情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召着身边人,作室从最初的44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余人,成为一个基层治理品牌。

走过花甲,迈向古稀,刘太金用自己的“小力”保护着“大家”,没有花俏的言语,总是以无声行动诠释爱的奉献。孩子们的敬意,是他退休生活的最美勋章;群众的掌声,是他工作掷地有声的答案。


孙卫军:20多年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扑在“养老”事业上

李雪梅  本报记者  汪瑶

 

孙卫军今年76岁,他不在家带孙儿,却在外辅导别人家的孩子;他不在家安享晚年,却在外奔波于关爱事业;他没有时间潜心“修炼”爱好,却有时间帮助关心青少年,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是龙马潭区罗汉街道的一名骨干“五老”志愿者,2001年,他担任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多年来,他不为名、不为利,把关爱事业当做“养老”事业,为青少年积极奔走,无私奉献。

多措并举,抓好关爱工作

政治优势、亲情优势、时空优势、威望优势,孙卫军在工作中发挥着“五老”的各种优势。

比如,与学校研究怎样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组织抗美援朝老战士、抗日战争老战士用亲身经历,为青少年讲故事进行传统教育;组织老运动员开办暑期乒乓球培训班,丰富青少年文体生活;组织志愿者参与网吧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同村(社区)协调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无数个白天夜晚,孙卫军都忙碌于其中,没有一声的抱怨与后悔,竭尽全力地做好关心关爱工作。

突出重点,关爱特色凸显

“野泳劝导”工作是龙马潭区关工委的亮点工作之一,至2021年,辖区内已连续15年无一例青少年“野泳”溺水溺亡事故发生,针对这项工作,孙卫军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一方面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建议,发动村(社区)全力投入此项工作,组建“野泳劝导”队伍, 每年都积极争取专项经费2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则是落到实处做事情,每年炎炎夏日之际,在河边、塘库等有水的地方,总能看到他布满汗水的身影,暑期前,忙于协调安办、水务等相关部门,带领志愿者检查清理安全隐患;暑假时,忙于检查安全工作是否到位,帮助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还不定期给各村(社区)负责人发信息100余条,通报各地溺水溺亡案例进行提示。

正是有像孙卫军这样的老同志的坚守,为辖区内青少年暑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聚焦发力,关爱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救助,孙卫军也一样不落下。近5年来,有他参与的助困、助残、助学活动达1500余人次,投入“三助”资金达30余万元,使他所在的辖区内无一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同时,还为“五失”青少年建立名册档案,并会同所在村(社区)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20余次。

在罗汉街道石樑社区有一位贫困学生,父亲去世,母亲又有残疾,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当孙卫军了解到他住在猪圈旁边,家里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时,立即向他送去了书桌、衣物、文具等学习和生活用品,并时常探望他,和他交心谈心,鼓励他自立自强。后来,孩子入伍当兵,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孙卫军的言行付出,总是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回报,他们的茁壮成长;他们的逆境重生;他们的向好发展……关爱是双向奔赴的,有“五老”志愿者的倾情付出,也有青少年的感恩回馈,大手牵小手,路会更好走。

 


莫道桑榆晚  大爱著华章

金玉 本报记者 汪瑶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2005年退休后,没有片刻的休息,一心扎进关心下一代的汪洋里,视孩子们为全部,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在雪中送炭中,抚平了一个又一个困境青少年家庭的伤痛。在关爱一线坚守17载的他,跑遍合江县21个镇街,摸底困境青少年,搭建关爱平台,把温暖送到青少年心坎上。他,就是合江县委原副书记、县长,现合江县关工委执行主任——陈维国。

 

成为黑夜里照亮他人的星星

“陈爷爷,是我生命的救赎,就像黑夜里的星星,照亮黑暗中的我,让我不再害怕。”今年22岁的苟瑶婷眼含热泪着说,以后,她也要做一颗星星!

苟瑶婷口中的陈爷爷,说起他们俩的缘分,还得从4年前说起。苟瑶婷是个孤儿,从小跟随爷爷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上初中那天,爷爷用颤巍巍的手,剥开裹紧的手帕,拿出仅有的四百元钱跟我说:‘婷婷,去读书吧!’那个场景,每每回想起来,眼眶就发热。”苟瑶婷说,上大学更是不敢有的奢望,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是煎熬,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考虑今天要学习什么,而是要怎么省下钱,最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

正当苟瑶婷陷入困境时,陈爷爷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是关工委为家庭有困难的孩子众筹的救助金,从现在起每年都有,希望能帮你度过难关。”当陈爷爷把救助的钱放到苟瑶婷手上时,身体里的学习细胞瞬间被激活,苟瑶婷也不负众望,顺利考入了沈阳大学。“我能有机会走出农村,到大城市上学,我是幸运的,幸运遇上了陈爷爷,爱我的人这么多,何其有幸!”

17年的关爱发展且行且艰辛

 近年来,合江县关工委资助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中小学生每年160余人,每人1500元;连续4年推动暖冬行动,为4000多名困境儿童每人送一套价值180元的冬衣;连续6年,每年一次性救助因病、因灾、因残导致特困的儿童5名,每人1万元,已投入资金30万元;对孤残儿童全部建档立卡,45名事实孤残儿童每人每年2000—3000元;县关工委办公室和7个工作团、27个乡镇关工委共联系35个贫困村,140多名五老志愿者到村担任教育顾问、科技顾问、文化顾问、法治顾问、项目顾问等六个顾问……如今,看到的是合江县关工委的繁荣发展,可17年前,陈维国刚接手时,仅仅只有2个人。

面对“一穷二白”的情况,当时的陈维国不顾年岁已高和身体病痛,长期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紧紧依靠党建带关建,构建了党政重视、目标考核、经费保障、“六好”创建四个长效机制。基层五老赞扬说:“陈老爷子精神真好,工作做得真实,跟着他干,带劲!”

六字关爱作风贯穿退休生活

关爱不是一句空话。陈维国以“早、准、好、多、快、新”六个字的常态化工作作风,践行着“五老”志愿者的倾情奉献,在全市率先建立县级关爱基金,合江县关爱基金现已募集到1200多万元,使上万名贫困儿童和五失青少年得到帮助。

陈维国还走到困境青少年身边,俯下身,弯下腰,给孩子送去一句暖心的话。合江县白鹿镇江合村5社的黄元(化名),还在襁褓中母亲就离家出走,没有了音讯。4岁时,父亲因涉罪被判无期徒刑后,他跟着7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2015年他9岁那天,老师把他喊出教室说,“有爷爷来看你”,于是,把他领到了陈维国跟前。

 一个黑不溜秋的小孩,穿着一件脏兮兮的破衣服,一条长出一截的裤子,怯怯的眼神里透出一丝不安和惊诧。陈维国拿出一套新衣服,一个新书包和几本书,送到他手上,嘱咐他好好学习。从这一天起,连续五年,陈维国时常到学校、到他家里看望他,顶着秋阳替他挖红苕、点麦子。这样受到陈维国关心关爱的孩子还有很多……

莫道桑榆晚,大爱著华章。陈维国犹如一棵顶风傲雪的红梅,烂若朝霞傲然绽放在关爱的大道上,为托起明天的朝阳默默坚守,负重前行。


张惠玲:用真心传承爱心,用真情书写大爱

金玉  本报记者 汪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惠玲自2008年退居二线后,欣然接受合江县委、县政府的重托,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兼艺术团团长职,在助孤帮困、扶贫助学、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间奔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染、带动着身边人。2017年,她被泸州市委组织部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8年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慈善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3月,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优秀老干部志愿服务者”;2020年1月,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她是浇灌爱心的引导者

10多年来,张惠玲把关爱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工作重心。合江开展“朝阳工程”“特困救助”“暖冬行动”等项目以来,每一年都为品学兼、家境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让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心。

寒冷的冬天,因为这位爱心阿姨,显得温暖了起来。张惠玲坚持每年走进2至3所山区小学开展送小书包送冬衣活动,连续两年给学生写一封信,把地方党委、政府的问候和温暖传递给他们。 

“张阿姨送来的衣服好暖和呀。”“我好喜欢这双鞋子啊,以后走路不用打湿脚了。”……每当回想起孩子们拿到暖冬衣物开心的表情,张慧玲心里便有了一股暖流。

她是社会公益的倡导人

在张惠玲办公室的柜子里,珍藏着一个不起眼的盒子,里面有她多年来积累的一叠厚厚的捐款发票,每一张发票都是关心关爱青少年的凭证,每一个数据都是帮扶的力量。

身为县关工委副主任兼艺术团团长的张惠玲,还精心组织艺术团老同志发挥各自的特长和爱好,出现在“全民动员·助力扶贫”义卖、“助力合江文化扶贫晚会”等活动现场,将爱心力量送到千家万户,让青少年再成长的道路上一直被呵护。

她是公益事业的传递者

张惠玲坦言,要想做好公益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她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公益。远在四川大学工作的儿子,对口帮扶一合江贫困生;外地一位好友资助2名困难高中生,一位捐助20万元……为调动社会捐资捐款的积极性,她还向政府建议建立募捐激励机制,凡捐款20万元以上的爱心单位或个人,由县政府颁发《荣誉证书》。

张惠玲说,她之所以如此热衷公益事业,其中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乡愁”情结。那就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把她从一个懵懂知青,培养成为了一个副县级干部。因此,她要用感恩的心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合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幸福生活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从怀揣梦想的知青,到着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县计划委员会主任;从参政议政的县政协副主席,到关爱青少年的退休干部,她始终在公益项目之间奔走,用真心传承爱心,用真情书写大爱。



19年执着守望,彭正兴将大爱融入福宝大山深处

孔繁福  本报记者  汪瑶

 翻开合江县福宝镇关工委的工作记事本,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中,处处记录着彭正兴做过的关工委工作。2003年退休,他退休后的时光,用他那一颗赤诚的心,一片真挚的情,一缕炽热的爱,支撑起了福宝镇青少年儿童的一片艳阳天。

 

退而不休,满腔热情乐奉献

 2003年,彭正兴加入到关工委的行列后,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满腔的责任感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他和在职时一样,整天奔波在工作上,有时为了工作,双休日还加班。“你这是何苦哦。”同辈人劝说他时,他也只是笑容以对。

 福宝镇,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彭正兴率领关工委“五老”志愿者跋山涉水,跑遍千家万户、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以深入调研入手摸清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五失”青少年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础状况,总结梳理出铸魂,助困、培训、保护系列重点工作,部署落实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关爱行动,努力构建政治保证、目标考核、经费保障、“六好”创建四个长效机制。

 近年来,福宝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和县关工的支持下,组织机关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乡村(社区)关工小组、爱心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镇机关事业退休干部职工募捐等措施,筹集关爱基金15万余元,一批批、一次次地资助孤儿、事实孤儿、贫困家庭学生48人,精准开展“五助关爱行动”。

 通过全方位关爱、零距离服务,让广大困境青少年真切感受到这个伟大时代的温暖,正如福宝中学韦敏学生感恩所言:此时此刻,我喊叫得最响亮的声音就是“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感谢彭爷爷”。

 

传承基因推经典,培根铸魂育新人

 福宝,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为了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和文化经典教化民众,彭正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以“穆青的红色家风”“孔庆岩先烈壮歌”“征粮剿匪”红色革命英雄故事为教材,走进学校、山村、社区和机关,用心用情用力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年均2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及家长5000余人次。

 为发掘古镇文化经典,彭正兴组织文艺创作、娱乐表演、民乐演奏3支队伍40余位“五老”遍访民间草根艺人,以歌唱祖国歌颂党恩、赞美家乡巨变、点赞时代新人新事为内容,融入风味独特的福宝民间傩戏、吼河闹、走马灯、牛牛灯、高腔山歌、打莲枪、莲花闹、拉木号子等特色艺术表演形式和音乐韵律元素,编创文艺演唱节目。

 在编创和组织演唱活动过程中,彭正兴既当作家,又当导演和演员,先后创作出《共产党,伟大母亲》《点赞一家人》《我爱福宝我的家》《走进新时代,好运天天来》等20多个适应多种演唱形式的节目。演技水平则从当初低档次的击鼓传花或站排排清唱转变为舞蹈、演讲、朗诵、喜剧、戏曲、小品、相声、花灯、二人转等高雅的文艺表演类型。既传承了民间文化魂宝,又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还教化了青少年和民众,更彰显了“五老”风采。

 

乡村振兴,引领致富兴产业

“在与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农民的接触中,我发现福宝青年好学上进。”彭正兴介绍到,为了助力他们实现梦想,针对青年各自不同的愿望与目标,因人制宜进行引导。

  曾经的退役军人权家成现在摇身一变成为福宝镇的“名人”,这与彭正兴可谓功不可没。因为改制从福宝粮站下岗后,曾一度陷入困境的他,在彭正兴的鼓励下,将当时靠种植高梁为酿酒行业提供原料的权家成引导到发展适合福宝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钗石斛大产业上来。同时,还为他牵线搭桥使之与成都万安石斛有限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为他提供种苗和直接收购他的产品。2008年,权家成在渡口村成立福森专业合作社,吸纳合作社员308人,注册基金230万元,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发展产业面积5000亩,带动7000余人次的附近村民就业,使合作社成员及其附近村民家庭的500多个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了经济上的支撑保障。

 由福宝镇关工委引领、权家成带动发展的金钗石斛已成为福宝镇乃至合江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为该产业做大做强作出了表率和贡献。近年来,福宝镇关工委以权家成带头带动(双带)群众勤劳致富为主题,坚持实施“青年职业农民千人培训计划”工程,1000余名精准困难户和荔枝、金钗石斛种植和生猪、林下鸡、冷水鱼养殖业大户得到科技充电,成为致富能手。

 19年来,就是这位不畏酷暑、不惧严寒的老人,全福宝的农村、学校等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19年的时光荏苒,19年的执着守望,彭正兴对关心下一代事业的付出和对青少年的大爱已融入了福宝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