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爱心接力 资助民族地区孩子30余年 | 推荐单位 | 绵阳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周诗影 | 编 辑 | 李桥臻 |
刊播单位 | 绵阳日报 | 首发日期 | 2021年 5月10日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005版 | 作品字数 (时长) | 1394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叶树元32年来一直行走在公益慈善路上,助学300多个少数民族孩子;他和他的团队一起资助5200多个娃娃上学;他注册“树元尚善”商标,所得利润用于困难家庭孩子读书和创业……他就是三台县“五老”典型叶树元老人。近日,他又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 ||
采编过程 | 关工委办公室提供文字材料,记者整理 | ||
社会效果 |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工委五老志愿者,更多人加入青少年关爱队伍。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他,32年来一直行走在公益慈善路上,助学300多个少数民族孩子;他和他的团队一起资助5200多个娃娃上学;他注册“树元尚善”商标,所得利润用于困难家庭孩子读书和创业……他就是三台县“五老”典型叶树元老人。近日,他又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说起叶树元,绵阳人并不陌生。他是三台县爱心救助协会会长,曾荣获“感动中国”候选人、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绵阳市助人为乐模范、绵阳十大杰出志愿者、四川十佳慈善之星等荣誉。68岁的他始终心系困难家庭孩子,30多年不间断的“爱心长跑”,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叶树元捐资助学的初心,源于上世纪70年代在云南当兵时的所见。由于家境贫困,当地不少少数民族女孩不能读书。1991年8月,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团委牵线,他与喜德县北山乡即将辍学的彝族女孩呷觉伍甲结成助学“一对一”,开始了他的助学行动……
在叶树元多年资助下,呷觉伍甲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2001年被选为喜德县人大代表,2003年被凉山彝族自治州教委推选为优秀教师,进入西昌学院进修,最终取得了本科文凭。“这些女孩文化知识提高了,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32年间,叶树元行走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等贫困山区,直接或间接资助彝族、傣族、哈尼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300多个孩子。
为了资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叶树元起早贪黑地挣钱,节衣缩食地攒钱,他拉过板车、送过煤,承包过挂历印刷,开过花店……无论生活怎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那颗帮助困难家庭孩子读书的心。
"是什么让你无怨无悔地坚持下来?”面对记者提问,叶树元说,他资助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激励着他,“娃娃们都喊我‘阿爸’,他们的每一封书信、每一份问候、每一次笑脸,都给予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依南恩被云南民族大学录取,晏妮考入云南大学,杨冬梅、茨儿拉厝、呷觉阿加、甲巴子尔……每传来一个孩子被大学录取的喜讯,他总会对着电话落泪,“生活回馈给我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2006年5月20日,叶树元和一群有志于爱心事业的同伴共同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民间爱心协会——三台县爱心救助协会。他们搭建爱心平台,对困难家庭孩子的资助向制度化发展。“这些年有很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我们一起帮助了5200多个‘娃娃’咯!”叶树元言语间透露着骄傲与自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凉山德昌县的舒发军残疾,父亲是聋哑人,母亲去世,叶树元鼓励并支持舒发军创立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种植芒果3000亩,核桃3000亩。现在芒果有1000多亩开始收成,今年产量可以达到90万斤,叶树元又亲自去帮助嫁接、改良品种,引进项目支持。芒果上市在即,他又帮助舒发军跑销售,找市场,以帮助更多像舒发军这样的年轻人自强自立。
现在,三台县爱心救助协会与资助的孩子建立团队,开设“树元尚善公众号”,帮助各民族孩子展示各自地方特色,利用现代网络经营模式,将大山里特色农副产品木耳、蕨菜、蘑菇、核桃、苦荞茶、腊肉等运出大山销售。如今,“树元尚善”牌商标已成功注册,并授权受资助就业的大学生和爱心人士使用,所得利润一部分资助孩子上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逐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资助孩子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