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十年耕耘,小山果变身“脱贫果” | 参评项目 | 通讯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冯双红、段维琴 | 编 辑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社 | 首发日期 | 2023年7月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关爱明天》杂志2023年7月刊·热点·乡村振兴我助力 | 作品字数(时长) | 1288字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该作品以王敏的第一视角,生动讲述了一个返乡青年从迷茫懵懂到游刃有余的创业奋斗征程,同时,作品着眼于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五老”形象塑造,两者紧密联系,携手齐心,共同打造出老少并肩发力,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 |||
采编 过程 | 周农民退休后曾担任叙永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考察调研过程笔者同行参与。 | |||
社会 效果 |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了“五老”的智囊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余热,带动更多热心人士参与,共建美丽乡村。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6 月 25 日 |
2013年,正处于创业迷茫期的叙永县赤水镇双山村返乡创业青年王敏在一次机缘巧合中,听说县关工委有一名叫“周农民”的老领导,十分熟悉农村工作,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为当地青年创业提供了不少帮助。从那时起,“周农民”这个名字就留在了王敏的心中。
周农民是叙永县关工委顾问、原执行主任。那年冬季的一天,听说周农民正在双山小学参加爱心捐赠活动,王敏匆忙赶到学校,从校外望向学校四处寻人,这时,一位老人从学校走出来。
“请问您是周农民吗?”
“你找他有什么事情吗?”
“我叫王敏,我们两口子本来在外打工,现在为了娃儿读书需要有人管,想回家把种的凤凰李好好管理一下,想请周老辈帮我们把一下脉。”
“我就是周农民,你家种了多少凤凰李啊?多大规模?”“你的基地在哪里?我随你去看一下。”
就这样,周农民对王敏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创业指导。
这些年来,周农民经常走进王敏的李子基地,实地察看王敏家李树种植的品种、规模、数量,并为其种植提供建议意见。在周农民的指导下,王敏在凤凰李种植中更加注重科学化、规范化,改变了以前落后的管理模式。此外,周农民也经常带领县关工委科技团团长王映昌等五老定期走进基地为王敏提供技术指导。
2015年,不断发展壮大种植事业的王敏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天,王敏又给周农民打来了电话。“周老辈,我现在的李子园已经有100多亩了,但是水果行情变化比较大,我的销售渠道现在比较少,我想请你再帮我支下招。”接到王敏电话后的第二天,周农民又再次来到了王敏的创业基地。这一次,他还带上了头天晚上特意撰写的《凤凰李发展的可行性报告》,报告中涵盖凤凰李种植规模、产量、成本、市场、风险等分析,也为凤凰李销路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于是,王敏仿佛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种植李树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周农民在王敏创业路上给予了多方面、多维度指导:为增强产品辨识度,创建赤水河凤凰李品牌,周农民提出要注册商标品牌;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带动带领群众致富,周农民指出要创办新经济组织;为扩大销路,提高知名度,周农民建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产品曝光度;为了解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方向,争取政策支持,周农民亲自为王敏开班宣传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今,王敏已成立了七里香家庭种植农场,她采取微信、农产品销售网、直播带货等形式,让双山村的凤凰李成为叙永县首个直播带货农产品品牌。截至2022年底,王敏带动全村528户村民种植凤凰李,这个数字占全村总户数的90%,种植面积高达15000亩,现已投产8000亩,亩均收入10000元,让双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每年3月,春暖花开之时,赤水镇双山村漫山遍野的白色李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如今,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双山村依托万亩李子产业基地,每年举办“赤水镇乌蒙花海”赏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赏花,赤水镇双山村人气更旺,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除了王敏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周农民和县关工委“五老”的倾力指导。王敏感慨地笑着说:“感谢周老辈和县关工委五老的倾力付出,今后,我将带领双山村继续做好水果产业,绝不辜负周老辈的期望,要继续把过去无人问津的小山果种成‘脱贫果’。”(冯双红、段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