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严重旱情影响,收成和预期有差距。但总体收入来看,我还是满意的。”2022年9月底,筠连县蒿坝镇水龙村烟农周小成交售完他今年的最后一批烤烟,喜滋滋地说。
这个30岁的小伙子,已有8年的农业种植经历。
2014年,周小成租下了20亩地,开始了第一次农业种植——这是个苦差事,尤其采收季节,正值三伏天,人在地里钻几遍,汗味加烟味,浑身油腻腻,常常有透不过气的感觉。苦,周小成能忍,但由于他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又缺乏种植和管理经验,他的种植品皮薄,色泽差,等级低,卖不到好价钱。辛辛苦苦大半年,反而倒贴了2万多元。
“吃一堑,长一智,把今年不成功的原因找找,明年继续干。”周小成不甘心就这么退缩。可是,第二年、第三年,他还是连续亏损。2016年,他一下子亏损10多万元,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不种了,不种了,这倒霉的烤烟。”周小成对着水龙村的大山,眼里充满了迷茫。
2017年,周小成和妻子前往河南务工,两人的工资合起来每天有420元。一年后,小两口揣着打工挣回的钱,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欠下的5万多元人工钱结清。
2018年,周小成在家操持建新房,前些年种植的挫折又在赋闲在家的他心中翻腾。适逢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到村里宣传种植奖励政策。农业种植的愿望,又在周小成脑子里一点点燃起。经过一番挣扎,他最终决定:再试一年看看。
经过之前的教训,这一次,周小成处理种植中各个环节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2018年,他终于打了翻身仗——当最后一批种植物交售完毕,一账算下来,他净赚了5万多元。
从那以后,周小成更加注重技术的积累了。遇到问题,就与其他的种植一起探讨,实在不行,就向专家请教。
2022年6月,宜宾市、筠连县关工委组织的粮烟轮作培训班在高坪苗族乡、蒿坝镇设置了课堂,周小成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不仅巩固提升了他的种植专业知识,更拓宽了他的眼界。通过这次培训,周小成对如何前瞻性地预防病虫害,把握好成熟采收的时机,以及技术细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也开始意识到,集中连片的粮烟轮作,可以实现小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在节约成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还能引领带动周边农户开展技术改进工作。
2022年,周小成的种植面积达380亩。他在保证自身效益前提下,优先选用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帮他管理、采收。他先后聘请了46名帮工,其中,有12名贫困户人员。一季下来,单是人工费,就支出了50余万元。请来这么多人,意味着不仅他本人要懂技术,还需要这些帮工也懂技术。每一个环节,周小成都一一示范,精心把关。
尽管在采收关键期,受大旱影响收入没有达到预期值。但是除去各种成本,这一年,周小成还是有30多万元的纯收入。从欠缺技术而失败,到靠着技术弥补天气灾害损失,周小成让人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周小成成了水龙村的种植辅导员,村民们眼里的专家。“现在,种植技术更成熟了,生产加工设施、销售交易体系越来越完善,还有农特税返还的政策支持。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产业呢?”而立之年的周小成,也显得更加沉稳和自信了。
来源: 郑荣枢 秦奋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