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老同志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仁和区关工委依托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1+13+N”工作法,构建三级宣讲网络,搭建四大平台,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学党史、话三线、谈未来”等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三线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营造老少携手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局面。
一、建立“三建”标准,着重解决“怎么讲”
建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宣讲指导、交流座谈等制度,以制度建设推动宣讲规范运行。探索建立《讲稿集体审阅制度》,每次宣讲活动开始前,宣讲员结合自己的宣讲特长、挖掘真实史料、收集特色资料,形成宣讲稿件初稿,经区关工委审核通过后再开展宣讲。为切实提高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合区委重要理论宣讲课题《宣讲提纲》,编印《参考资料汇编》作为开展宣讲工作的参考材料。保证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及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地宣讲到位。不定期召开宣讲交流会,五老宣讲员们聚在一起,研讨宣讲提纲、分享宣讲心得、互鉴宣讲技巧,每一位宣讲员都参与集体讨论、个别点评和经验总结,以此找差距,学先进、补短板,不断增强宣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根据宣讲员的特点专长,统筹安排,动员五老走上基层宣讲一线。
建队伍。从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中遴选170余人,组建仁和区五老宣讲团,进一步扩大师资覆盖面,提高宣讲质量,实现宣讲内容多元全面广泛。自宣讲团成立以来,共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宣讲五类故事,受教育学生达2万余人。
建平台。在全区中小学校、五老工作室、乡村少年宫等宣讲平台基础上,依托辖区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宣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看得见历史风采,听得到革命故事。每年清明节、建党节等节日,各级关工委组织广大在校学生参观大田会议旧址、同德烈士陵园、成昆铁路遗址等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继承先烈遗址,争做红色新人,参观青少年达5万余人次。
二、构建三级宣讲网络,着重解决“在哪讲”
以点突破,实现点上扎根。以基层阵地为点,运用五老工作室、老党员工作室、乡村少年宫、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体验点)等基层宣讲阵地,围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认真研究当前工作重点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明确了红色故事、历史传承、国学经典、法治教育、家乡情怀等五类宣讲故事。向青少年传递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观念,树牢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多线并进,实现线上延伸。以宣讲分队为线,组建区、乡镇(街道)宣讲分队,拓展宣讲方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个别走访、进村入户交谈,突出精准性、适用性、时效性,通过宣讲引导,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与实际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讲《继承革命传统 争做合格公民》,为青年家长进行《关爱未成年人切实当好监护人》《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教育》等主题宣讲。
多面融合,实现面上覆盖。以行业领域为面,遴选各行业主管单位政治立场坚定、表达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组建行业宣讲小组,深入机关、社区、农村、校园、企业、网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坚持提升理论素质与培育抓发展能力相结合。在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理论宣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宣讲为发展大局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着力营造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形成影响力、渗透力。
三、搭建四大平台,着重解决“谁来讲”
搭建示范宣讲平台。对接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深入学校、乡村、社区,与全区青少年开展面对面宣讲。邀请专家学者到仁和作专题示范宣讲,促进辖区五老宣讲员能力提升,两年来,共有11名五老被推荐为省、市关工委宣讲员。
搭建头雁宣讲平台。发动全区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到联系乡镇(街道)、分管部门、行业、校园等地,采取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带头开展宣讲。
搭建行业宣讲平台。以“六进六促”为重点,组建行业宣讲小组,深入开展进家庭、进医院、进活动场所、进课堂、进社区、进支部活动,根据不同群体针对性开展差异化、分众化、精准化宣讲。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加强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搭建典型宣讲平台。组织十佳五老、离退休干部“银耀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先进典型及“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开展宣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仁和区关工委办公室石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