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安州区:“三三三”机制,打造立体式 青少年普法教育矩阵

日期:2025-08-26 浏览:448次


近年来,绵阳市安州区积极适应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要求,紧扣“三三三”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矩阵,有效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构建“三位一体”普法教育体系,形成关爱大格局。优化组织体系强保障。配齐配强区关工委领导班子,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区关工委主任,增加驻会老同志人数,坚持党对关工委工作的全面领导。开展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将青少年普法教育纳入联席会议重要议事日程,印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压紧压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关爱培养责任,构建区—镇——村(社)纵向到底、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优化队伍体系强服务。鼓励有法律特长或有相关工作背景的退休人员11人组建“五老”宣讲团,开展法治宣讲。


精选政法干警47人担任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安州各中小学。发动西部计划志愿者、童伴妈妈、爱心妈妈等155人组成普法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律师团”等,深入开展普法系列活动。联合区法律援助中心、西华律师事务所组建校园普法讲师团,开展法治讲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基石。优化阵地体系强支撑。在全区建成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打造3个法律咨询“五老”工作室,设立34个社区“法治书屋”。推动全区中小学100%建立法治宣传栏,85%的学校设立法律图书角。以法治街区为依托,建设开放式法治实践教育场所,建立“24小时法律超市”,配齐自助服务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访问量3.1万余人次,获得司法厅专项奖补资金50万元。


创新“三维联动”普法教育模式,整合关爱全要素。坚持课堂渗透。各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队日、主题班会等,常态化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区关工委及成员单位紧扣“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儿童节”等,深化“熊猫未士·法之翼”“香樟树·安心护苗”等法治活动,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强化法治教育效果。近3年,共开展活动120余场,参加师生人数超过10万人次。坚持实践体验。围绕“绿色人生、健康无毒”“守护少年的你”“温暖相约·阳光快乐行”等主题,组织“模拟法庭”“巡回法庭”进校园活动5场,用沉浸式、互动式的法治体验课解锁“法律守护成长”新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警营开放日”“法院开放日”“法治游园会”等活动9场,通过“场景还原+角色代入+情感共鸣”方式,实现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转变。坚持数字赋能。依托“法治安州”“平安安州”等微信公众号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云平台。提供《14岁少女文身维权案》《9岁男孩烧毁车辆赔偿案》等在线课程、案例库、法治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410期528条。发布手绘漫画,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喜爱的视觉语言,受到100%好评。开展“云端法治课”,“勇涛课堂”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开设“小小法治宣讲员”专栏,发布《安州法院·“未”爱护航》系列视频4期,由学生担任主讲人讲解宪法知识,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聚焦“三类重点”普法教育群体,提高关爱有效性。培养普法主力军。实施“法治教育师资培养计划”,举办“安州人大普法讲堂”“巾帼普法乡村行”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离退休干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群体法治素养和普法能力。依托全区2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51个法律援助联络点,设置未成年人法律服务岗,开通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受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84件,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扩大普法覆盖面。通过入户走访、线上普法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法治观念。


利用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青春志愿·与法同行”“法治文化基层行”等主题活动,吸引群众参与。结合“中国春社·雎水踩桥”民俗活动、“2025年新春法援赶百集”活动等,通过趣味问答、法治游戏、宣传展板等形式,扩大法治宣传影响力。累计发放宣传资料、礼品等6万余份,解答相关疑问300余人次。提高普法精准度。对小学生侧重规则意识培养,对中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教育,对高中生深化法治理念培育。着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截至目前,打造童伴之家8个,对900余名留守儿童及家长开展“留守儿童校园防欺凌”法治讲座,对6名轻微违法未成年学生教育训诫。在特校设立“‘熊猫未士·法之翼’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128名特殊儿童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绵阳市安州区关工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