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近期,成都市关工委先后走进泡桐树小学境界分校和实验小学(北新校区),开展非遗技艺传承主题活动。活动通过棕编、面人、竹编、绳编等传统手工艺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

在泡桐树小学境界分校的棕编课上,孩子们手执青绿色的棕榈叶,认真跟随传承人学习“压一挑一”的编织口诀。“先将叶片撕成细条,注意保持宽度均匀”,传承人耐心示范,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叶片对折、穿插,不时互相交流技巧。五年级学生小李兴奋地说:“原来几片叶子真的能变出一条鱼,太神奇了!”不一会儿,一条条栩栩如生的棕编小鱼在孩子们手中“游”动起来,教室里洋溢着创造的喜悦。
相邻的面人教学区更是热闹非凡。传承人以成都文化名片“大熊猫”为主题,手把手教导学生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塑形技巧。孩子们专注地揉搓着彩色的面团,轻轻捏出熊猫的耳朵、眼睛。有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用塑料小刀刻画出熊猫的嘴巴,完成后长舒一口气:“做面人要比想象中难多了,但看到自己做的熊猫这么可爱,特别有成就感!”
在实验小学北新校区的竹编课堂上,竹篾的清香弥漫整个教室。传承人首先演示了“挑一压一”的十字编法,孩子们认真模仿,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间。起初不少学生因力度不均导致竹篾断裂,但在老师指导下逐渐掌握要领。一位女生骄傲地展示她的竹编杯垫:“我要把这个带回家给妈妈用,告诉她这是我亲手编的!”
绳编区域则成为创意迸发的天地。传承人从中国结的由来讲起,引导学生用平结技法编织手链。孩子们两两一组,互相帮忙固定绳头,仔细调整每个绳结的松紧度。彩色丝线在指间飞舞,有的学生还别出心裁地串上小铃铛和珠子,制作出独具个性的饰品。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传统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传承。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脸上写满自豪。一位带队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听课更触动心灵,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来源:成都市关工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