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德:站好戍“关”的最后一班岗

日期:2023-03-16 09:16:00 来源:本站 浏览:1389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董凤德:站好戍“关”的最后一班岗

推荐单位凉山州关工委
作 者
(主创人员)

邓玮、罗川

编 辑
刊播单位

《关爱明天》杂志

首发日期

2022年8月刊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五老|初心·使命

作品字数
(时长)

2175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该文章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生动的描绘出了董凤德幼年奋力求学的坎坷经历;第二部分展示了董凤德在西藏林芝边戍边边生产的贡献精神;第三部分突出了董凤德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抗洪抢险的使命担当;第四部分刻画了董凤德退休后在关心关爱下一代战线上永不褪色的光辉形象。

采编过程

这是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作者为突出“五老”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光荣形象,认真甄别筛选,融入时代奋斗背景和参与者人生历程采写而成。

社会效果

文章在《关爱明天》杂志登出后,不少青少年读者为“五老精神”所感动,立志要自立、自信、自强,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不断奋斗创造美好明天。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董凤德:站好戍“关”的最后一班岗


5dee608242881c5b2a6ae1874a269cd.jpg

183ff2566bca5b9cdc1a12920de82bc.jpg

1948年,董凤德出生在西康省会理县通安区复兴乡中武山村(今凉山州会理市通安镇皎平渡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57年,年仅9岁的他失去了父亲,这给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母亲不得不独自带着3个孩子艰苦地生活。

由于家境贫困,董凤德在近10岁的时候才进入小学。之后学业生涯断断续续:他的小学一年级只读了一个学期,便只能在家里由退伍回乡的退役军人零散地教他一些知识;小学二年级,董凤德再次入学,并以小升初全区第二名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此时,他的家庭已无力承担他初中学习费用,再次面临辍学的危机。还好,班主任老师在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了他初中的学费,让他有了延续学业的机会。

之后,董凤德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被褥就与同学合用一床小棉被;没有墨水就通过帮同学辅导功课“借用”;没有钢笔和算盘就以优异的成绩“换取”亲戚的资助;没有作业本就拾取学校油印废纸反折装订后使用……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读书奋进、改变命运的信念,每到期末考试,他的各科成绩都是班上第一名。

回首那段日子,如今已是会理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董凤德感慨万千。多舛的童年经历带来的“感同身受”,让如今已年逾古稀之年的他对关爱事业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曾有过14年军旅生涯的董凤德说:“我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把希望寄托给未来,关心青少年是我们老年人的责任,也是我的一场战役。”

 

一段永不忘却的军旅生涯

“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解放军是最光荣的人。”1969年初,董凤德主动申请加入解放军队伍。从此,他将他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戍边事业。

1969年,董凤德随部队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驻防在中印边境。这里平均海拔3100多米,山上常年被冰雪覆盖。

面对高原缺氧,极寒极荒的恶劣环境,为了减轻国家和藏区人民负担,董凤德所在部队在训练戍边的同时,还要在雅鲁藏布江进行军农生产。“我们每个兵平均要管理48亩麦田,尽管有机械协助,但实际管理强度和难度都很大,”董凤德回忆到,“除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外,战士们每天在地里劳作的时间都在十至十二个小时以上。”

到了秋天,终于迎来了丰收季节,战士们看到堆积如山的麦仓和菜地里各种茂盛的蔬菜,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每当回忆起戍边和军垦的往事,董凤德总是会心一笑。他说:“我们的辛勤付出,大大减轻了国家和藏区人民的负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他总结道,“青春就是要有付出才有价值,能为军队、国家、人民付出血汗,所有的辛苦都是很值得的。”

 

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9年初,董凤德所在的部队开赴祖国南部边疆,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他的人生里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一场战争中,董凤德所在连队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至今都还记得,有一场战役打了七天七夜才分出胜负,他所在团牺牲了182人所在营牺牲了104人所在连牺牲了16人。他本人在战场上负了重伤,送到后方医院后,先后做了三十几次大小手术才缓慢恢复过来。至今,董凤德身上依然有若干处伤疤,被评为七级伤残,他所在连被荣记三等功、本人也荣记三等功。

董凤德说:“作为一名军人,在军旅生涯中有机会上战场为保卫祖国作奉献,是军人的最高荣誉,也是我军旅生涯中最引以为荣的经历。”他顿了顿,继续说,“有幸从战场上幸存下来,活着回来,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但活着回来的军人,永远不能忘了牺牲的烈士。他们为祖国安宁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祖国不能忘了他们,人民不能忘了他们,活着的战友更要记住他们。”

1982年7月9日,Z422次列车在凉山州甘洛县境内被泥石流颠覆,董凤德所在部队参与了抗洪抢险,面对山上滚石不断沟里泥石流滚动,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抢运伤员、寻找遗体、抢捡财物,一共救出了800多名伤员、抢出了46具遗体,捡回旅客财产无数。抢险救灾后,他所在的连荣记了三等功,他也荣记了三等功,被成都军区、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表彰为四川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四十多年来,董凤德每每回忆起那段永不忘却的军旅记忆,都会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

 

一场漫长的关爱战役

2009年,董凤德退休了。但退休不褪色,退位仍有为。他说:“我身子还很硬朗,还可以在关心下一代的战线上发挥余热,还可以为党的事业奉献余生。”从那以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关工委的工作中,作为会理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把关爱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着力当好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关爱帮扶的“热心人”、人生航向的“引路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作为会理市老年体育协会的副主席,董凤德经常动员协会成员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与离退休老同志交心谈心,引导老同志加入五老志愿团队。“我们市关工委宣传报告团、法制关爱团、文化工作团、科技辅导团、文艺宣传队5个志愿团队,我就劝说老伙伴们根据自身特长参加。”一方面,他积极参与“老少牵手•温暖童心”“金秋助学”“善行会理”等助学活动,扎实开展“五助一帮”行动,为困难儿童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他积极开展党史宣讲,以“六进”活动为契机,年均带动300余名会理五老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他先后30余场次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专题课,近万名学生听讲受益。

“关心下一代工作对我而言是场战役,这场战役必须取得胜利,也终将会胜利。”董凤德言语铿锵,“我将持续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作永不褪色的老党员,站好戍‘关’的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