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遂宁安居区推行“3+3+3”工作模式 立德树人亮实招 多措并举育新人 | 推荐单位 | 遂宁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唐春燕、何亮 | 编 辑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 | 首发日期 | 2022年4月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区县聚焦 | 作品字数 (时长) | 2548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近年来,遂宁市安居区关工委把思政教育“阵地化”“模块化”“品牌化”,创新探索出“3+3+3”工作模式,并以此为抓手,不断丰富学生成长成才的的资源供给,形成了“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三大教育”启智润心,法治教育、科普教育、传统教育;“三大学堂”学思践悟,先华英雄学堂、黄峨家风学堂、海龙乡愁学堂; “三大行动”帮扶关爱,公益助贫、法律关爱、就业培训。 | ||
采编过程 | 安居区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唐春燕、何亮总结提炼创新了安居3+3+3工作模式,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创新亮点把握特色增加举措,让安居特色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 ||
社会效果 | 安居特色经验在省级媒体得到进一步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安居可以取长补短地更好的总结安居经验,继续打造提升关工委品牌。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编者按:
聆听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唱响特色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强“音”,玩转红色科普教育活动;先华英雄学堂培树家国情怀,黄峨家风学堂厚植廉洁情怀,海龙乡愁学堂激发乡土情怀;公益助贫行动、法律援助行动、矫正帮扶行动——“三大帮扶关爱行动”实实在在惠民生……近年来,遂宁市安居区关工委聚合多方资源,创新丰富活动载体,通过推行“3+3+3”工作模式,在立德树人重点任务上亮出实招,多措并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遂宁市安居区关工委把思政教育“阵地化”“模块化”“品牌化”,创新探索出“3+3+3”工作模式,并以此为抓手,不断丰富学生成长成才的的资源供给,形成了“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三大教育”启智润心
法治教育入脑入心。“不当施暴者,不做受害者,巧妙地做个保护者,选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收获明天的幸福与成功。”作为法治副校长,安居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程龙走进安居区育才中学,给三百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程龙结合自己的办案经历,把生硬的法律术语结合理论、数据和案例,用故事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什么是校园霸凌”“校园欺凌的形式”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近年来,区关工委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普法教育为抓手,通过“模拟法庭”、法律“七进”活动、“法进万家”、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教育,聘请公、检、法、司等法务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校长110名,建成安居职中、东禅小学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4个,举办法治宣讲报告会90余场次,引导5万余名青少年学生做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小公民。
传统教育走深走实。“太阳出来红满天,爬上石包打台间,打一锤来吼一声,石头分成两半边……”安居“石工号子”是石工在进行开山采石、修塘筑坝等劳动时传唱的歌谣,于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居民间一种十分宝贵的“土文化”。区关工委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通过巡演音乐剧、体验观音绣、举办书法活动等多种形式,将爱国教育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将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科普教育有声有色。一个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一次次大胆的尝试,一条条有趣的结论,让全校师生大呼过瘾。去年10月14日,一场神奇的科普实验秀牢牢地抓住了安居一小所有师生的目光。操场上,更是摆满了各种科普仪器,尖端放电、机器人、VR,新奇有趣的亲身体验让小科技迷们尖叫连连,兴奋不已。安居区已连续举办1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关工委将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全区巡回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科普活动,创造性的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今年以来在全区巡回开展“学党史·讲科学·促发展”系列活动10余场次,帮助青少年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科学实验里共筑科技梦想。
“三大学堂”学思践悟
先华英雄学堂、黄峨家风学堂、海龙乡愁学堂,自安居区“三大学堂”亮相关爱一线以来,区关工委坚持学习教育先导,通过走进三大学堂,让青少年在浓厚的思政课氛围中学党史、做新人。伍先华是安居区东禅镇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2021年,伍先华旧居实现了重建,并被命名为“遂宁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区关工委依托伍先华旧居打造先华英雄课堂,精心编排红色音乐剧、情景诗朗诵、舞蹈,在全区巡回演出30余场次,让2万余名青少年接受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教育。广泛发动五老力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学党史 守初心 传薪火”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观伍先华烈士旧居,开展党史红色宣讲教育40余场次,进一步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伍先华烈士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为今后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分水镇五老宣讲志愿服务队队长杨秀才说。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每逢假日,朗朗的读书声便从黄峨书院的国学传习馆中传出。针对玉丰镇上晨社区家长外出打工较多,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管理的现象,区关工委依托黄峨古镇图书馆和国学传习馆等阵地,为青少年开设周末(假期)课堂、实践课堂、家风课堂和国学课堂,组建五老服务团开展德育宣讲、国学传承、家风教育等志愿服务160余场次。“自从娃娃到黄峨书院学了几堂课,回来懂礼貌了,不但喊我要清白做人,还喊我一起背《论语》!”看到孩子们的变化,爷爷奶奶们喜上眉梢。
区关工委以常理镇海龙村特有的沼气文化、公社文化和乡村文化为基础,打造海龙“乡愁学堂”,积极开展“感悟乡愁 感受乡情”研学实践活动。“哇,原来沼气还有这么多用途,沼气不止可以点火,还可以点灯,太奇妙了!”在参观了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沼气博览园后,安居二小四年级学生李瑞激动的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就大力发展石沼气池,改良老旧沼气池,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沼气建设地,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梁家河当村支部书记时都来考察过。要多让青少年来看看家乡的变化,让这些青少年不要忘本。”常理镇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家运感慨的说。
“三大行动”帮扶关爱
晨晨,一个眼睛大大的男孩,家住辖区凤凰街道。父亲去世后,留下他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不幸的是母亲患也患上了肺气肿、气管炎等多种疾病,让本就是失地农民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为了帮助像晨晨这种困境儿童,安居区关工委近年来积极推进公益助贫行动,协同各成员单位,大力实施“特困生圆梦校园”、“暖冬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项目,走访慰问困境青少年、儿童700余名,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累计20万余元,发放助学金近100万元,帮扶农村贫困学生1000余人。同时,推进法律援助行动和矫正帮扶行动,全区组建了女子律师服务团2个,进一步满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维权的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区关工委将问题少年矫正纳入重点帮扶项目,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和部门,针对性逐一制定矫治方案,进行个性化矫治。为符合就学、就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完成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等方面提供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近三年来,区关工委成功协助18名社区矫正对象解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