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大爱助力抗震守家园 ——四川五老志愿者助力“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日期:2023-03-29 15:22:00 来源:本站 浏览:1391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赤心大爱助力抗震守家园

——四川五老志愿者助力“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推荐单位《关爱明天》杂志社
作 者
(主创人员)
罗晓庆编 辑李怡霏
刊播单位《关爱明天》杂志首发日期2022年11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专题作品字数
(时长)
4200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又一场强烈地震撕裂了四方邻里的心,父老乡亲的生死一瞬间,对泸定、石棉的牵挂,该作品应时应景的,记录了在当地的五老志愿者头发白了,身体弱了,但依然信念在胸,主动挑担子,他们赤心、大爱、怎样守护家园的故事,真实而又力量,彰显杂志作为省关工委机关刊物的责任与公信力,为积极理性面对传递了正能量。
采编过程分别采访了石棉县草科乡、新民乡,泸定县加郡向德威镇、得妥镇等几个受灾最严重的基层五老,讲述现场故事,详细了解他们在“逃过一劫”后安民心、自发助力安置裙子、运送物资等故事。
社会效果灾区五老、民众、关工干部表现出的信念与决心,更加坚定了抗震救灾必胜的信心,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营造了舆论氛围。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赤心大爱助力抗震守家园 ——四川五老志愿者助力“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前言

9月5日12时52分,一场 6.8 级强烈地震倏然而至,摧毁了泸定大渡河两岸的家园。废墟上,烟尘里,滚滚河边,却绽放出了最朴质、最真善、最坚韧的生命之花,其中有蹚激流攀悬崖,“飞架生命桥”的战士们;有不顾飞石,挨家挨户指挥转移的党员干部等,有救援专业力量一往无前的奔赴,也有协助抗震救灾普通人的汗水和智慧,凝聚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灾害、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

在众多救援力量中,有一股“银发”力量——五老志愿者,也活跃其中,他们是人们口中的“老辈子”,头发白了,身体弱了,但赤心一片、初心如磐,“一朝沐党恩,终生讲奉献”的信念始终在胸,只要力量能用得上,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自发助力安置群众、运送物资,带头捐款捐物,擎起社会大爱;主动挑担子,成为抗灾自救的“主心骨”“领头羊”,打通救援路,传递使命精神;切实承担起“引导员”“宣传员”职责,解答困惑、安抚情绪,架起暖心桥;积极争当“疏导员”,贴心送关爱,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晴空……大爱流淌细无声,在大渡河两岸,他们唱响了一曲曲老骥不老、赤子之心护家园的高昂赞歌。

 

9 月 5 日,秋高气爽。雅安石棉县大岗山坝巍峨耸立,气势恢宏。陡峻的山岩高耸,纵深的峡谷倾泻着大渡河的滚滚水流,没有云雾缭绕,也没有嵯峨黛绿,只有朴实无华的连绵大山,一如笔者曾采访过的、印象中的土生土长的石棉人——脚踏实地,无争无忧,质朴纯真。

这里有大渡河上唯一一座超高薄拱坝电站——大岗山水电站,最大坝高210米,坝顶海拔为1135米,这里因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拥有世界最高地震设防要求的巍巍高拱坝横贯大渡河而熠熠生辉。

12 时 52 分,一场大地震倏然而至。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坝址距震中仅21公里。泸定大地震造成大渡河两岸的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等地,及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王岗坪乡和草科乡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几个村落都遭受到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巨石滚落、房塌地陷、通信中断,甚至一度成为信息断绝的“孤岛”,为重灾区。

生死一瞬间

距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石棉县草科藏族乡在当天就成了“信息”孤岛。地震来临时刻,乡关工委执行主任李广亮正骑着摩托车,在乡道上向田湾河村的方向行驶。那一刻,地动山摇,山崖被瞬间削平,几吨的岩石大块地砸下。“路抖得厉害,我很害怕,就立马停车。”李广亮把车抛下才往前跑了一米多远,一块巨石“轰”地一身就把他的摩托车油箱砸烂了,那个画面,至今想起来都十分后怕,他连连感慨:“真是生死一瞬间,我逃过一劫啊,太吓人了!”

他就近跑到川投公司驻地,远远就听见一家人哭“四百多斤的大肥猪被砸死了,房子也没了,一辈子都没了”。附近聚拢来的人群,不知所措又万分焦急地尝试拨通手机给家人报平安。乡上领导干部很快来到现场,安抚群众,并提醒震后注意事项。“老校长,这些群众交给你了,动员他们就近转移,离家之前要注意断电断火……”热心肠的李广亮即刻应下,便不停地到群众中去拉家常,“不要回家不要拿东西,安全第一”“相信党和政府,听从安排”……

9月6日早上,道路仍在垮,李广亮注意到外地来救援的各方力量走路过来了。自来水管断了,家家户户喝水都十分困难。听闻抢险救援人员和堵在乡里的游客没开水喝,就着冷水吃泡面。“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人的,热水都没得喝,我看得心疼。”李广亮想到自己家里有和几户邻居一起从山上引下来的自制的自来水。他便搬出烧炭火的炉子开始烧水,24小时义务提供开水。这个火炉从那天早上一直烧,直到15日水电恢复都没停过。一杯开水暖了过路抢险人员、战士们、给孩子冲奶粉的群众、喝药急需用水的邻里乡亲等人的心,这期间,他还把自家房屋腾出来,提供给20多名抢险人员临时居住。

运送重伤群众的直升机最先来到草科乡,但临时停机坪太小,直升机只能轮流停放,有时在五六米的空中一直盘旋无法降落。“(直升机)无法降落不断的轰鸣声、等待转移伤员的呻吟声,让我内心难安。”

看着停机场上堆满建材的钢架子库房,“搬走不就行了。搬得动就自己搬,搬不动的一起搬”,说干就干,他组织王兴文、王文珍、冯维贵、冯维康等八位五老骨干,叫了些年轻人,还有工地上开装载机的工人,一起来清库房,平整场地,一个半小时,年均六七十岁的五老汗流浃背也没停下来。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额头深深皱纹里的细汗、惊魂未定的人们似乎又重燃了对生活的期望。

“只要有需要,老党员必须冲在前面”

家住大渡河岸边的泸定县加郡乡德威镇刘河坝村五老志愿者杜文芬,因住在公路边,上游不远是正在修建的硬梁包水电站,闹哄哄的大卡车每天都在来来回回。地震来临时,她第一时间没察觉,直到走出门,看到有人高的石头滚落入河里,她才惊觉:“地震又来了。”眼见着家里的房子墙体出现裂缝、路基垮了、电线杆七歪八倒、碎石满地。在抗震抗疫的双抗要求下,她急急地叮嘱村民不乱跑。“干部全数出动,忙得很。我不到前方添乱,接发物资、统计情况做得来的都可以做。”

震后第一天,杜文芬就一直在村委会值班室坐班,确保每一位前来的受灾村民的要求、疑难都得到回应,经常一忙就是半夜。“我做的都是零碎的事”“只要有需要,老党员必须冲在前面”,一番肺腑之言,正是杜文芬代表的那一群默默在后方甘于奉献的五老最朴素的助人情怀。76岁的德威镇关工委五老张国强,因自住房屋被毁,近来一直住在得妥镇过渡安置点板房里,他回忆,“我当时正在村级活动室值班”,是在村委会的平坝上,相对比较安全,但围墙、地面的裂缝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前遭遇过的那场灾难。

“痛心啊!就在 30 米远的公路上,一个妈妈和她两岁多的孩子不幸被石头砸死。那孩子妈妈骑着车要带着孩子去镇上看病。”没有多的时间伤悲,张国强全身心地投入安置点的服务工作中。搭帐篷、装床、铺被子、打扫、搬运物资,能干的张老一样没落下。前前后后的安置点“邻居”都熟识了这位大爷,他处事正派,为人厚道,给人一种踏实感。在得妥镇,安置的受灾群众多为湾东村村民。湾东村受灾更为严重,四面环山,大渡河的支流穿村而过,那里有温泉,家家户户都养着猪牛羊,本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如今却被泥石流淹没,变成堰塞湖。

“有的家破人亡了。千言万语不如去伸一把手,帮忙做点微薄小事,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在灾难中尽献“微薄”力量的五老还有 70 岁的草科乡五老李福才,连续三天用自己的三轮摩托车,从直升机场降停地往返运送救灾物资;还有李成华带头捐柴火1000 斤、竹笋 14 斤,组织田湾河村村民义务提供水磨豆花500斤、腊肉640 斤、鸡 13 只,支起大锅,每天为救援人员煮饭菜;还有新民乡关工委副主任赵登华自发组织 9 名五老志愿者捐款 7800 元,用于采购大米1400 斤、食用油 66 桶;身患肺气肿的五老杨均伦,当他听到废墟下传来八十多岁老人呼喊救命的声音时,不顾因划伤流血的腿,义无反顾地双手刨废墟,直到救出老人……

带领“孤岛”村民抗灾自救

山体滑坡,烟尘滚滚,约一吨多的大石从天而降,轰隆作响,地震发生时,正在田里锄地的村关工委执行主任、70岁的王淑华吓得甩了锄头就跑。雅安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四面环山,距离大岗山坝不远,挨着王岗坪乡,几乎就是地震中心,山崖碎落,飞石如落雨。

“今天是不是要‘交代’了。”念头一闪过,逃命的王淑华看到自家的土房子已经垮塌半边,大孙子和老伴儿已经逃出来。他条件反射般喊着“救孩子”,就往距离他家不到30米的一个女娃儿家跑去。“这娃儿爹妈不在,一个人在家上网课,房子也是土夯的地基,怕是稳不住。”事后,王淑华说。他和其他村民刚把孩子从屋里喊出来,孩子家的房梁檩子就从她身后垮下来,“哐当”一声重重地砸在地上。“哇”的一声,死里逃生的孩子哭声震天,又哭喊着要去拿“手机和电脑”。“大难天灾,人没死没伤,是最大的幸运了,先把小命保好。”王淑华连连劝慰,又赶紧送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双坪村202户、777人,清点人数,摸排伤亡情况,等余震小一点,我们就开始修水管。”

震后第二天,余震不断,村道仍在垮塌,通信早已瘫痪。王淑华和几个对房屋建造有经验的人,开始在村里排查危房,摸底受灾情况并写好统计表,劝导村民不要贸然在废墟中刨财物。“这路堵死了,救援部队没几天时间挖不过来,我们还是先自救。”王淑华是村里20多年的老干部,有威望,他一发话,村民自发地聚拢来听他指挥。抗震自救的行动一开始,他就像“战斗员”一样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他很快根据村民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等情况分为三个组,每组指定专人负责,一组负责抢通人畜饮水堰渠;二组多几个青年劳力,徒步到5公里外的山下马厂村抬发电机和救灾物资;三组由王淑华亲自带队用铁锹、锄头,抢通双坪一组至元宝山道路。只要能出力的老中青,都在他的指挥下,前往垮塌的山路上,搬树枝的搬树枝、抱石头的抱石头,你一锄我一锹,又苦又累还容易受伤,但是都没有轻言放弃。

期间,王淑华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山上落石,注意脚下松垮的泥土。他的孙子本因在成都读大学,因疫情未能按时返校,在看到爷爷冒着危险抗震救灾,他也加入其中,动员当地未能按时返校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背运救灾物资,抢修饮水渠道、挖通道路。在王淑华的带领下,震后三日,山路已经能允许摩托车通过,为物资运送、人员转移等奠定了交通支撑。截至10月13日,该村道路仍只能通三轮农用车。

大爱在汇聚

王淑华说,通过自身的行动将这份勇往直前的态度传递给更多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以后,我还要把这些故事讲给青少年听,要感恩每一位帮助过我们的人,要振奋精神,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困难打倒,战胜困难,未来就会越来越好。这也正如许多五老一样,用实际行动感染人,用精神为下一代引路指向,彰显出一种救人济困的道德情操。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每一位五老抗震自救的角落,都是善意的汇聚,每一位五老在安置点忙里忙外的生动画面,都是温暖的传递。在外,各方救援力量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安置、捐款捐物、运送物资、救治伤员……甘孜州关工委组织先遣小分队第一时间赶赴泸定县开展灾情摸排,收集灾区救助需求,在得知地震灾区群众紧缺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后,于 9月7日紧急采购新鲜蔬菜、猪肉等物资送往灾民安置点和部分受灾家庭,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昌平走进兴隆镇小学灾民安置帐篷,和群众谈心,和孩子们做游戏,疏导、抚慰受灾儿童;震后第二天,乐山市关工委、乐山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就将首批救援物资方便面、矿泉水、口罩、药品等送到泸定县,紧接着第二、三批运往灾区,还有凉山州等各地关工委……爱心源源不断地向震区汇聚。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感人的故事太多,相信在小爱汇聚守望相助的大爱之下,人间必将重回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