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助学情 “阳光”照亮大学梦

日期:2023-03-29 15:31:00 来源:本站 浏览:1380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三州助学“阳光”照亮大学梦推荐单位《关爱明天》杂志社
作 者
(主创人员)
李怡霏编 辑莫尔佳
刊播单位《关爱明天》杂志首发日期2022年9期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关注作品字数
(时长)
3600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助学帮扶等特殊难题,一直是全省关爱工作重点。近几年,省关工委联合爱心企业为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困境学子送去曙光,照亮了求学梦,落实到位的关爱政策和帮扶措施让即将辍学的困境学子重拾信心,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未来有了新的期望和发展方向。
采编过程作者分别采访、了解凉山州西昌学院、甘孜州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的负责老师和受助学生,描述具体的助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展现帮扶三四年后的成果。
社会效果三州助学情,是省关工委对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关爱工作的具体体现,这场长达四年的关爱活动,帮助几百名困境学生站上高等教育的平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走向,也因此影响到他们家庭的发展,为全省其他困境学子带去希望的福音。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三州助学情 “阳光”照亮大学梦


前言——

作为多民族大省,四川不仅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地区的发展牵动人心。这些年,四川统筹解决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助学帮扶等特殊难题,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一鼓作气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这其中,关工委联合爱心企业的助学情、关爱情温暖着三州,为困境学子照亮了求学梦,成为脱贫故事中温暖一幕。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愉快、顺利的完成学业,省关工委、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分别从三州当地遴选了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给予资助,自2018年开始,为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3000元,助力这部分学生减轻压力、安心就学,在大学期间自由展出自我风采。这是一项爱心助学工程,也是扶持困境学子健康成长的希望工程。

 

“圆梦”大学  在爱心中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

2018年11月,随着凉山州西昌学院的“圆梦工程”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针对三州的300名贫困大学生长达四年的助学工程正式启动。

“倾情援助今日的寒门学子,就是在托起明日祖国的建设人才,希望同学们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昌学院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张中伟的话语质朴、感情真挚,现场的学生代表无一不动容,纷纷表示要珍惜这份来自外界的关爱之情,将在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以更加优秀的表现回报大家的关爱。

每年3000元的资助金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直接影响有多大?“从大一资助到大四,学生刚好毕业。圆梦工程不仅是物资上的资助,更多是精神上的关注关爱,受到帮助的许多学生都因此有了一份感恩的心,因为他们自己收到了爱心资助,就愿意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个工程给他们学习减轻了很大的负担,给他们的精神和物质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西昌学院学生资助科陈科长看来,“圆梦工程”带给学生的意义除了有形的物质改善,还有无形的“趋光”影响。这些学生都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在大学期间也许过得艰难、吃力,他们要花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精力去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学杂费问题,他们可能每天都要奔波在打工或者勤工俭学的路上,还要兼顾家庭重担,随时想着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家庭负担……比起普通孩子,他们需要思考的更多,负担更重。如今有了“圆梦工程”的支助,为他们省下大笔支出,他们就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整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

“以我们学校师范专业学生为例,学费加住宿费要四千多,其他支出就是每个月的生活费、每学期的学杂费等。‘圆梦工程’每年有3000元,加上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其他款项,学生基本上在校生活就没有大的压力了。”甘孜州四川民族学院“圆梦工程”负责人杜刚秀老师以本校学生为例,算了一下学生求学期间大致费用的账。针对四川民族学院的支助是从2019年开始的,到今年夏天为止,筛选的100名贫困学生刚好大三结束。据杜刚秀介绍,受助学生是学校严格把关筛选出来的,家庭都存在各种困难,“父母残疾、重病、缺乏劳动力等等问题都有。”这些学生得知进校后有3000元资助之后都非常感激,“有些孩子立刻就写了感谢信给我们,说对他们的帮助太大了,没有想到进校之后还能有这些资助。”

在四川民族学院关于“圆梦工程”受助学生的通知上,明确提出评选条件要满足“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坚持言行一致,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勤奋刻苦,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现实表现。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勤俭节约,无铺张浪费的行为。”以此条件筛选出来的学生,都有一种不畏艰难、困境中逆流而上的品质。无论自身家庭存在多么不利的条件,都能化问题为动力,在外界帮扶之下快速站稳脚跟,走好成长这条道路。

 

不负韶华  拼搏正当时

2022年,西昌学院的100名受助学生全部毕业,其中57名学生在校期间荣获“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4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23名学生已签订就业协议。在西昌学院的“圆梦工程”学生座谈会上,省关工委副主任、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刘华军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例举数名川内寒窗学子励志成才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未来道路上,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服务社会,勇于吃苦、敢于吃苦,常怀感恩之心,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就业的道路上、在为社会服务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年时间已过,三州被选中的300名学生至少已经拿到三次“圆梦工程”的资助,他们也从一开始懵懂的大学新人,变成了师弟师妹眼中可靠的前辈。在三四年时间里,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提升自我、争得各种荣誉。他们的光阴没有白费,正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

“我自己受到帮助,我就想去帮助别人,我不觉得累,我只觉得这些事情非常有意义。”彝族女孩杨阿呷毕业于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校期间,她曾多次主动参加偏远地区支教活动,曾经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让她记忆犹新:“那个教室里面的环境非常恶劣,到处都脏乱差,苍蝇乱飞。”可是当她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她就顾不上环境的不适,“我要配得上孩子们这一句‘老师’的称呼,为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让大山里的孩子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一朵朵稚嫩的‘春蕾’在蔚蓝的天空下绚丽绽放。”

杨阿呷出身于凉山州盐源县一个小山村里,家庭收入微薄,为了贴补家用,她的姐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一路成长,是父母和姐姐为我遮挡了生活的风雨。他们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总希望我和弟弟能刻苦读书,走他们没走过的路,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刚拿到大学通知书时,她高兴过、忐忑过,庆幸自己考上了大学,也为了之后的各类费用而愁眉不展。“圆梦工程像一束阳光照进了我的世界,让我在求学逐梦的意志更加坚定,让我能仰视更辽阔的苍穹,让我能俯瞰更宽阔的平原。圆梦工程的到来,减轻了我和家庭所背负的经济压力;在我纠结于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时,让我有了预付未来的资本,为我的梦想构建一个保护网,撑起那片蓝天下的希望。”据她所说,拿到助学金之后,她感觉“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因此开始把握机会,用心学习,并积极参加一系列公益活动,借此传递温暖。今年暑假,她参加了一个小县城疫情防控的社工岗考试,政审过后就上岗了。“2022年的这个夏天,我将收拾好那装满爱与希望的行囊再次启航,去播种爱和希望,去呵护一朵朵花儿的绽放,让我的青春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尽情歌唱!”

“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关工委对我的帮助。”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的藏族女孩德丁青措提起“圆梦工程”感激不已,她没有说太多赞美的话语,只是不停强调“太感谢了,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她家在甘孜州雅江县农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残疾,母亲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每年暑假期间上山捡松茸等,跟她电话联系上时,她正背着背篓在山上捡松茸,盛夏天的甘孜虽然不算很热,但是要一直在山上仔细刨开落叶和草根寻找,不停的重复弯腰、直立等动作,还得持续不短时间,整个过程非常累人,她一边喘着粗气说话,一边也没停下,手中的树枝不停划拉着地面,手机里清楚传来泥土被树枝划开的“唰唰”声。“捡这些东西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坚持去。今年收成不好,我们姐弟三个都不行,全靠爸妈带着捡。我眼睛近视,看东西也不方便,我打算过几天就先回学校去了。”据德丁青措介绍,全家每年捡松茸、虫草等收入在两万左右,除了她在念大学,家中还有一个弟弟是高三学生,全家五口人要生活,还要供两个学生读书,收入要非常节约才够用。“考上大学后,有了‘圆梦工程’和其他各类助学金,给我们家减轻了很大负担。”开学后就上大四的她正积极备考法考相关证书,“是这些资助让我在大学期间能安心学习和备考,希望能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中负担。”

 

以己度人  星星之火可燎原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求学道路上,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把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心关爱转化为感恩社会、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发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勤俭节约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奉献家乡、回报父母。”阿坝州师范学院的“圆梦工程”发放仪式从2019年开始,在第一年的发放仪式上,校长向武鼓励受助学生要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三四年时间过去,这群学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以优异成绩展现自我,就算输在“起跑线”上,但只要有外界力量“拉一把”,照样能散发出耀眼光芒。

阿坝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冯钰的母亲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年仅 6 岁的弟弟,全家仅靠父亲一人从事农业维持家庭生活,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为减轻家中负担,她常常在空闲时间去勤工俭学,为家中尽一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工委的一份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正是这样的一份温暖一直支撑着我前行。”冯钰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以高度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及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在生活中,她常常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时时以一名预备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在同学中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她经常参加比赛和志愿活动,例如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健美操大赛、征文比赛、汶川马拉松志愿活动等等。“关工委将爱与温暖挥洒在我心头,我心中满怀感激之情将此爱传承,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已飞逝而过,我站在成长的尽头,回首过去,一路崎岖早已繁花盛开。”

四川民族学院藏学学院的藏族女孩米拉,自小父母双亡,一直借住在舅舅家中。作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孩子,各种补助不少,“有了圆梦工程这笔资金,我就不用在闲暇时间找办法打工赚钱,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米拉想做的事情很多,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参加学校的假期下乡实践,“我加入学校志愿队,给周边村上的留守儿童补课,发现他们听懂之后就很有成就感。”米拉大二时担任了学院志愿部的实践部部长,在此期间,她也一直坚持做各类公益活动,比如下乡申请义务岗位,去壤塘县的红十字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疫情期间,我坐车去乡下牧区找流动的牧民宣传防疫知识,他们不太懂手机上健康码的用法,我要挨个给他们仔细翻译,我坐车晕车很厉害,去牧区虽然很累,但是看见他们懂了,我就感到很高兴、很有成就感。”提起自己的活动经历,米粒笑着表示,正是因为她受到很多社会人士的帮助,所有关爱加在一起,才成就了今天的她,所以她也力所能及的想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传递温暖。

从2018年到2022年,三州300名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关工委的关爱,“圆梦工程”就像蝴蝶扇了扇翅膀,带动了一阵向上的风,吹进每个孩子心里,在他们从少年过度到青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轻柔而温暖的,圆了希望之梦。

 

“圆梦工程”受助学生心与心愿——

让自己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地方,可以把心中的爱传向更远的地方。

——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郎巧玲

我会把感恩理解为生活中的一种美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直面人生。

——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傲志玛

我会努力工作,积极回报社会,心怀感恩之心,携爱前行。

——西昌学院理学院 拉尔里格

我将用自己实际行动来感恩社会,教书育人,传递爱,传递梦想!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黑莫伍呷

我一定会将关爱铭记在心,将这种爱转化为将来服务家乡、回报社会的信念。

——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吉勒子布

我们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服务家乡。

——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  德丁青措

希望未来的我也会像学校的老师一样在教育路上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 严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