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普遍”抓“特殊” 彭州汇聚法治关爱新动能

日期:2023-03-30 11:44:00 来源:本站 浏览:1336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重“普遍”抓“特殊”  彭州汇聚法治关爱新动能

推荐单位成都市关工委
作 者
(主创人员)
费阳编 辑
刊播单位《关爱明天》杂志首发日期2022年1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热点·法治关爱

作品字数
(时长)
2494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该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彭州市关工委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上的有效成果,分类、分层介绍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联动、事前事中事后教育、体验式沉浸式特色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法治教育更有趣、有味、有质,增强了文章的实效性、可学习和可借鉴性。

采编过程

作者参观了彭州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查看了法治教育的相关报道,采访了彭州市关工委相关领导,撰写了该文。

社会效果

该文经刊出后,更大层度地提升了彭州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更多地方的关工委和普法单位到彭州市学习交流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同时,促进了彭州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走得更深更实。2022年,彭州市关工委被评为“四川省普法教育先进集体”。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重“普遍”抓“特殊” 彭州汇聚法治关爱新动能

早在2019年,彭州市制定了《彭州市开展高危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全市高危未成年人台账;将隆丰镇一名扰乱社会秩序的高危未成年人送至工读学校进行教育矫治;对通济镇境内一伙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高危未成年人进行了临界预防,将其中的“头目”高某某采用特殊预防手段送至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矫治,其余成员通过训诫会、参观看守所、观摩庭审等方式进行了一般预防帮教矫治。

一直以来,彭州市始终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持之以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围绕事前、事中、事后教育,实行普遍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青少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活动,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中小学连续七年“零犯罪”,在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中,彭州市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提升“三个引擎”

汇聚青少年普法教育动能

    “我们把事前、事中、事后教育贯穿始终,持续拓宽教

育渠道,注重时间无断点、空间无死角,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普法格局。”彭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冠军长期参与当地的法治关爱工作,在他看来,提升“主推引擎、联动引擎、载体引擎”这三点非常重要。

比如,“主推引擎”即彭州市关工委充实五老宣讲团和政法宣讲团,运用法治讲座、法治报告会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开展“以案论法”宣传教育,每年宣讲100余场次。在全市13个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配置法律援助联络员,开辟青少年法律援助维权绿色通道,优先受理青少年涉法时 案件,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对宪法、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教育,全方位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

联动引擎则需要有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法治教育联动作用,创新开展“三位一体”宣教模式。大力培育良好家风,带动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在青少年心中不断孕育、根植。坚持法治教育进课堂,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4课时的课程,期末考试将法治内容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做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法治报告会等,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合力。

“载体引擎”则通过优化现有阵地,多方联动创建基地新模式,推动法治教育基地进校园、实现一镇一基地来实现。例如,积极优化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校园、法治一条街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切实将法治元素融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结合彭州实际,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联动、齐抓共管,市财政多渠道出资90余万在蚂蚁家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一廊三馆一宫一庭”的青少年综合性法治教育基地,发挥更大社会效益,扩大普及面。在彭州市敖平镇雅居乐小学、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等地创新建设法治教育基地,通过互通互补、共享共进,为全市法治校园建设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三个重点”

巩固青少年普法教育成效

“把普法教育融人社会各层面,广泛凝聚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强大合力,不断巩固创建成效。”胡冠军强调,首先要抓好普法宣传,做到“整合关键力量进行宣传、紧盯关键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开展“模拟法庭”教育活动,坚持开展法治大讲堂活动,提高“法育未来”水平,在校学生和家长受教育面达100%。第三要强化社会管理,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强化多层次的社会协商。搭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级协商对话平台,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人协商范围,通过家委会等多层次、多元化协商对话,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胡冠军提出,司法与社会双向融合,促进社会综合治理长效常治。比如,彭州市紧抓学校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建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环境综合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开学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对校园安全、防性侵、防疫准备、食品安全等进行督查,对重点工作、重要环节、重点场所严把关、严要求、严落实,最终实现彭州市公办学校“一键式报警”全覆盖,学校视频监控全部达标,营造了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推进“三个创新”

扩大青少年普法教育战果

“在广泛开展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对特殊对象和特殊现象开展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创新机制、细化措施,形成具有彭州特色的普法新模式。”胡冠军解释道,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四个机制”保障权益。即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为涉罪未成年人重新融人社会创造条件。建立涉案未成年人回校保障机制,建立强制亲职教育机制,改善未成年人的监护状况。建立涉案未成年人绿色通道机制,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推进手段创新,则要抓好“五个环节”促零犯罪。一是有效介人。对未成年人犯罪,从立案侦查开始便提前介人教育,在法院判决后,随即对其进行接受改造和前途教育。二是跟踪帮教。投人改造后,采取跟踪帮教,把墙内改造和墙外帮教融为一体。三是妥善安置。认真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助工作。四是专项帮教。对检察院不起诉的未成年人,配合家长、学校、社区矫正机构人员联合进行帮教,并指定专人进行管教。五是联动帮教。做到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如今成都未管所无一例彭州籍未成年犯罪人。

推进方法创新,紧盯“两个特殊”不留死角。一是对特殊对象进行针对性帮教。分门别类、对症下药,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特殊形式进行教育和帮助,全面实现该教必教、该帮必帮。二是对特殊现象进行专项性整治。开展“护卫天使”专项行动,在上学放学高峰为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保驾护航。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整治“大欺小”“多欺少”等校园欺凌现象,以及“牙签弩”等新生事物带来的安全隐患,消除治安死角,形成严管态势,保证学生安全。

“青少年法治教育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深化‘普遍教育+特殊教育’的彭州特色青少年法治教育模式,持续巩固‘零犯罪’校园创建成果,提升青少年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推动青少年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胡冠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