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靠着“三张皮” 助学2000余人退休老教师30余年募款500多万资助贫困生 | 推荐单位 | 晚霞报 |
作 者 (主创人员) | 伍亚玲 | 编 辑 | 熊壮 |
刊播单位 | 晚霞报 | 首发日期 | 2020.11.26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二版(综合新闻) | 作品字数 (时长) | 1000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乐至县90岁老人杨与齐,退休后30余年来,发动带动各界捐资500多万元,帮助2000余名贫困生上大学。为给贫困生筹集学费、生活费,他靠着 “嘴巴皮”、“脚板皮”、“厚脸皮”,四处奔走,打动了众多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慷慨捐资助学。报道中描写了杨与齐老人两次流泪的情景:一次是见到贫困学生只打饭不打菜时,一次是收到到第一笔8000元善款时。通过这些细节,老人对孩子们的真切关爱之心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 ||
采编过程 | 去年11月,我两次采访杨与齐老人,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老人捐资助学多年,动人的素材一大堆,怎样才能突出老人最动人的一面?我眼前浮现出当老人提到的“脚板跑断、嘴巴说干,还要上门”时,满脸褶子里透出的坚毅乐观的表情。就写这个!就这样,一位靠“三皮”捐资上百万的老校长的故事就这样娓娓道出。 | ||
社会效果 | 该报道在二版头条见报后,迅速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有老读者表示,“老牛自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杨与齐老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希望贵报能多报道、多弘扬这种“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4月1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杨与齐与孩子们合影
“陈毅故里”资阳市乐至县90岁老人杨与齐,退休后30余年来,发动带动各界捐资500多万元,帮助2000余名贫困生上大学。2020年10月,他被评为第二届四川省“最美老人”。11月15日,杨老向晚霞报记者讲述了他靠“三张皮”凑钱助学的动人事迹。
【退休后放弃高薪聘任】 杨与齐从教40余年,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先进荣誉称号。1991年9月,杨老刚从乐至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就有外省市私立学校邀请他担任校长或执教,有的甚至承诺要给一套房、一辆车、一万月薪的“三个一”待遇。但杨老一一婉拒,毅然选择了一项没有工资的公益事业——捐资助学。
据杨与齐回忆,当时乐至中学有两名贫困学生,“成绩都很优秀,但一个一天只打饭、不打菜,另一个只敢吃馒头,让人揪心”。老校长寝食难安,甚至流下眼泪。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帮助孩子们,1994年,他与徐其璋等老校友联合发起“乐至中学奖学基金会”,专为优秀贫困生提供学费、餐费。
【为募资四处奔走】 “娃娃读书钱就靠‘三张皮’:嘴巴皮、脚板皮、厚脸皮。”杨与齐感慨地说,一靠“嘴巴皮”,到处去宣传基金会筹资;二靠“脚板皮”,上门走访校友和教过的学生;三靠“厚脸皮”,年复一年地去请求好心人继续资助。
杨老四处奔走,寻访乐至中学历届校友。他带着精心编辑的宣传材料,跑遍乐至大街小巷,还多次前往内江、遂宁、重庆、成都等地。向校友们求助时,他总是诚恳地说:“青年强、国家才强。我成立了个助学基金会,用来让娃娃读书、吃饭的,你能不能帮帮忙?”这句话,杨老重复了无数遍。基金会成立两个月后,当收到第一笔8000元善款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带动各界捐款捐物】 上世纪90年代末,杨与齐担任乐至县关工委副主任,他和其他老同志一道,筹资帮助学校改建食堂、筹集羽绒服帮助孩子们过冬、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他还经常去学校宣讲爱国主义,学生们都亲热地叫他“杨爷爷”。
在杨老带动下,众多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慷慨捐资助学。30余年来,共募集500余万元,资助2000多名学生上大学。
杨老帮助过的孩子们,也在他的感召下努力回报社会。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刘姗梅,专程打电话给杨爷爷,愿意每月拿出几百元,资助跟自己一样的农村贫困生。
今年10月24日,杨与齐被评为2020年四川省“最美老人”。在颁奖典礼现场,他是10位获奖老人中最年长的,但仍思维活跃、精神矍铄。杨老说:“老牛自知夕阳短。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为党、为人民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