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暮年脚步不停歇 致力帮扶与关爱 | 推荐单位 | 泸州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汪瑶 | 编 辑 | 汪瑶 |
刊播单位 | 泸州广播电视报 | 首发日期 | 2020.1.10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关爱第18版 | 作品字数 (时长) | 1208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黄炳寅是众多“酒城五老”志愿者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讲述他在脱贫攻坚、助孤帮困、倾情关爱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展现了他为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的孩子们建立了关爱的港湾,为贫困村百姓拓展了增收致富的道路……而他,默默耕耘18年,将晚年奉献给关工委这个大家庭,他毫无保留,展现了酒城“五老”志愿者风貌。 | ||
采编过程 | 从泸州主城区驾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护国镇德红村,初见黄老,他正在田里耕作,在闲谈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加入关工委的初衷及做了什么、具体怎么做、成果怎么样,平平淡淡的语句中,透露出他在关爱事业上的付出。回到家里的他一刻也没闲着,当留守儿童胡“早教老师”,紧接着又帮助刚放学归来的孩子辅导作业,大家都亲切的称呼黄老为黄爷爷,虽不是亲爷爷,但胜似亲爷爷。 | ||
社会效果 | 通过报道黄炳寅这样的“五老”志愿者,一方面让社会大众更了解退而不休的“银发”事业,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志愿者们的干事热情。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本报记者 汪瑶
“五老” 志愿者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骨干队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年76岁的黄炳寅是纳溪区护国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多年来,他在脱贫攻坚、助孤帮困、倾情关爱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为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的村民与青少年默默奉献着。
德红村是贫困村,全村人祖祖辈辈靠种地、产竹为生,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黄炳寅把乡亲们的难处记在心里,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家乡面貌,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为响应脱贫奔康的号召,2013年在镇党委的带领下,他积极寻找产业发展之路,并确立了茶叶为主导产业。黄炳寅率先承包50余亩茶叶地,带头种植。经过三年努力,德红村的茶产业初具规模。茶园发展起来了,可新难题又来了,还得有茶加工厂才能长效发展。通过多方思考,对外招商引资成为突破口,黄炳寅等人积极奔走。2016年9月,市级龙头企业四川大里特早茶有限公司入驻德红村并投资建厂,经过4个月艰苦奋战,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年产精品绿茶100万斤和大宗茶300万斤的企业在德红村屹立,并于2017年顺利投入生产,为德红村的产业发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为德红村村民长效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德红村,茶叶发展势头正劲。
据了解,今年是黄炳寅加入镇关工委的第18个年头。“2002年从护国镇副镇长职位退休后,我就加入了关工委,和青少年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黄炳寅说。退休后的他不愿意闲着,想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做,于是,他加入到关工委大集体,与青少年共成长。
德红村外出务工人口多,留守儿童也多。在黄炳寅所住的“四合院”里有一个留守儿童,其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黄炳寅便充当起了“早教老师”。“小岳岳,过来,黄爷爷今天教你写你的名字,可以不。”“好,谢谢爷爷。”一撇一横一竖,黄炳寅手把手、耐心地教着小岳岳,而这样的画面,在德红村很常见。“黄爷爷很关心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他就像亲爷爷一般对我。”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赵芸(化名)说,前段时间,黄爷爷给她带去了泸州市关工委的“朝阳工程”救助金,让她能安心读书,温暖过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来说,关心与关爱更为重要。”黄炳寅说,很多孩子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从小就缺乏关爱。关工委的“五老”志愿者们不遗余力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还有关工委爷爷奶奶的疼爱。“我期望德红村的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备受疼爱,每一个孩子都幸福快乐……”谈到对未来的期望,黄炳寅说,自己的三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但德红村还有很多正在向着太阳成长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他的牵挂,引导孩子们向上向善向前发展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已年过古稀,早就到了坐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但黄炳寅却不愿停下脚步,依旧在关心下一代的道路上昂首向前,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