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播下“绿色”种子 为雅安青少年健康成长赋能 | 参评项目 | 通讯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莫尔佳 | 编 辑 | 李怡霏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 | 首发日期 | 2023年11期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关注 | 作品字数(时长) | 4700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文章主题鲜明,围绕雅安市关工委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阐述了雅安各级关工委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创新,在建基地、强品牌、促活动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并对其在“建、管、用”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是展现我省市州关工委优秀典型关爱品牌成果的深度报道。 | |||
采编 过程 | 近年来,雅安市关工委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得到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时任省关工委张中伟主任及雅安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2023年10月,雅安市关工委邀请记者赴雅安对该项工作进行采访。记者在雅期间,前往名山、荥经等地实地了解基地建设与活动开展情况;采访多名参与了该项工作的基地工作人员、“五老”和青少年;并在此基础上对雅安市、县(区)关工委相关领导进行采访成文。 | |||
社会 效果 | 文章对雅安市关工委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报道剖析,得到当地关工委的好评。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该市关工委系统推动青少年绿色发展时间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其余市州关工委开展青少年世纪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 月 日 |
尽管已退休一年有余,但除去节假日,雅安市名山区百丈红军小学的老教师桓本祥仍鲜有闲暇——作为百丈镇关工委五老志愿者,他受邀担任百丈红军小学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的辅导员,负责指导来到基地接受劳动教育的学生开展田间劳作。9月中旬,桓本祥迎来了新一批“学生”。谈起自己今年以来接手的“学生”的日常表现,他忍俊不禁:“之前有块地被用来种玉米,地里长出了我们本地人叫它‘绿谷子’的杂草。我告诉负责那块地的娃娃,这草得拔了,要不回头影响玉米生长。”等待指导的学生很多,待桓本祥绕了一圈回来,“野草苗还在那,玉米苗都被拔光了。”
2018年5月,撤点并校后空置的原王家村小学的校舍被改建为百丈红军小学校外实践基地并投入使用,为临近四个乡镇的小学4—6年级的学生提供包括内务整理、蔬菜种植、研学旅行在内的等各项实践教育活动。2022年10月,名山区关工委为其授牌“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包括桓本祥在内的五老志愿者也在区、镇关工委的动员下,纷纷参与到基地活动中来。
近年来,雅安市关工委围绕市委“打造川藏铁路第一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工作大局,把“绿色发展”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在雅安建立一批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意识,提升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百丈红军小学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正是其中之一。
初秋的阳光下,少年们汗水洒落;农田里,他们的笑声此起彼伏。不时有孩子穿梭在田坎间,找到桓本祥请教栽种知识和技巧。“我们名山区的农户以种茶居多,别看这些孩子不少出身农民家庭,来之前,他们可连这些蔬菜的苗都不认识,更别提怎么栽种了。”桓本祥指着田里成排的菜苗,“一开始,有的娃娃的菜苗连根都没入土,只把泥巴压在菜叶上。”他笑道,“我就手把手地教呀。慢慢地,孩子们也都做得像模像样了。”
如今,雅安市已建立市级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32个,县级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73个,各区县还建立了若干乡镇级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逾15万名青少年来到这些基地,他们走进田野,接触土壤水源,体验劳作过程;他们走进森林,感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节奏。在基地中,他们学习到自然界千奇百怪的奥秘,体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绿色”种子,为其健康成长赋能,绽放出新时代绚烂的青春之花。
推进“两化”建设 丰富活动载体
搭建“绿色”育人关爱阵地
从荥经县城出发,驾车沿京昆高速向南行驶约20公里,便会驶入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一片郁郁葱葱中。沿盘山公路继续前行半个小时左右,荥经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营地(学校)的大门映入眼帘——营地依托国家公园的自然原生环境而建,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是全国首所大熊猫主题的户外探秘学校。
踩着木桩台阶道路走进森林深处,不知名的古树、小径边五颜六色的菌类、不时冒出飞过眼前的昆虫,以及淙淙溪流边放置的木材……令置身其中的人不禁对身边的一切满怀好奇心与探究欲。“我们目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配套最完整、自然教育课程最成体系、专职导师最多的自然学校营地,研发青少年自然教育、‘两山’实践等体验课程20余套,面向全国乃至海外招收学员。”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营地(学校)总务赵渊介绍道,营地希望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中,让学员真正深入和探索森林,“进而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这里也是雅安市、荥经县两级关工委挂牌的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挂牌后,营地与关工委合作的活动,都是公益性质的。”赵渊说,“我们很乐意参与到对荥经乃至雅安本地孩子的生态科普教育工作中。”她表示,与营地对外运营的项目课程不同,这些公益性活动,会在日程、内容以及收费上根据关工委、当地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做一定调整,“基本以成本价,最大限度满足孩子需求。”
与荥经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营地(学校)的合作,是雅安市关工委推进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规范化”“特色化”建设,丰富活动载体的一个成功案例。
据雅安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必达介绍,自2019年全市基地建设启动推进会召开以来,市关工委、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累计筹措5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基地建设,对命名的市级基地给予每个基地1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各县(区)关工委积极探索,广泛整合基地阵地建设、运行经费及相关部门力量,加大对基地环境改善、配套设施、标识标牌等方面的完善,逐步形成了“六有”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即有绿色产业资源支撑,有实践教育活动的固定场地,有便捷安全的交通条件,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有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有活动开展的宣传阵地,基地建设逐步规范化。
2021年挂牌的雅安市名山区中峰茶良场青少年绿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也是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是名山区集茶叶科技、种植、生产、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建设综合体。“以前我们也欢迎本地学生免费前来参观。但更多的只是提供场地。”中峰茶树良种繁育场青少年绿色实践基地负责人文维奇表示,挂牌后,在“六有”标准指导下,基地已形成包括茶类种植、采茶实践、手工制茶、茶科技体验、茶文化熏陶、茶旅体验在内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并安排区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做讲师,通过室内讲解、现场辅导等形式,带领孩子们认识茶的品种,了解病虫害的防治,学习茶叶的采摘、制作、品鉴、销售等。
“我们雅安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张必达告诉记者,目前,雅安各县(区)关工委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的作用,已形成了各具产业特色的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名山、雨城以茶产业为主;天全、芦山、宝兴以中药材、种植业、汉白玉为主,荥经以森林、田野自然教育为主,汉源县则以水果、花椒种植为主……”在几年的建设实践中,各级关工委还在基地教育载体、实践内容和活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基地实践教育的实践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不断增强,育人功能持续得以拓展完善。”张必达说。
五老参与 “关工”搭桥
共绘基地建设“同心圆”
“一年多了,我几乎每天都到这来‘报到’。”荥经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老专家刘修文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荥经县古城田野自然学校田地里已结出果实的向日葵,“这些都是我领着这儿的园丁一起栽的。”
古城田野自然学校是荥经县挂牌的三个市级青少年绿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这是一处以劳动实践教育为主,自然教育和农事体验为辅的综合性基地,致力于基于培养青少年保护农田,珍惜粮食的正确意识,让学生通过体验农耕乐趣,传承农耕文明理念。
去年6月,基地进行项目升级,经荥经县关工委推荐,刘修文被学校聘为田野顾问。打那之后,他便着手从土壤改良、劳动实践教育种植区规划、课程与场景适配等方面,系统地对学校80亩土地进行改造提升。从地头到书桌,从全局到微观,刘修文处处亲力亲为。“虽说退休了,但内心深处还是想继续发光发热,”他笑着说:“能把自己一辈子的知识应用在孩子的教育中,还是挺开心的。”
在张必达看来,对青少年绿色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是雅安市关工委针对青少年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抓手,也为充分发挥广大雅安五老作用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他表示,自全市基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关工委就始终注重组织有技术专长、具备绿色发展科普知识的五老参与其中。“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联系指导教育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共同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实践教育活动走深走实。”
事实上,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营地驻扎人员中,导师占比最高,但卫生员、宣讲员、农耕文化讲师等人员相对稀缺。五老里有不少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仅经验丰富,还有投身教育的热忱,非常适合加入我们的多元化研学服务团队。”据古城田野自然学校负责人宋春燕介绍,目前,在荥经县关工委的对接下,有十余名来自农业、林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五老为学校提供了专业咨询、课题研究,课件编写、场景打造、医疗救助等服务。“五老已是我们团队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宋春燕感慨地说。
百丈红军小学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白步洲有类似的感受。“说实在的,现在学校里的年轻教师,不少连自己都对田间劳作一窍不通,更别提指导学生了。有像桓老师这样的退休老教师的参与,这方面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此外,老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也有种丰富的经验,“相比年轻教师或我们聘请的教官,处理起一些突发状况,如学生间出现矛盾等,更为得心应手。”
荥经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吴亚星认为,关工委要为基地与五老之间的“双向奔赴”做好“牵线架桥”工作。“一方面,与基地相关负责人有畅通的沟通渠道,随时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五老的专业人才,以便进行推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的五老资源,并积极发动组织,让他们愿意参与进来。”由于这些参与青少年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活动的五老,除极少部分由挂牌基地企业或教育部门给予了一定补贴,大部分是在纯粹地奉献,吴亚星表示,“因此我们还要注意配套相关的经费,适当解决这些五老在饮食、交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需要各级关工委“牵线搭桥”的并不止是基地与五老。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各级关工委密切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协作,支持挂牌基地与学校合作,让基地成为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课程的重要场所。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印发,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阵地的需求持续上涨。“这也促进了我们双方更好地合作,发挥基地育人作用。”张必达说。
“我们是一手连着基地,一手连着学校。”雅安市名山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郑朝伟说。“在这个过程中,关工委需要做好沟通衔接工作,并随时帮助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他以中锋镇关工委与中峰茶良场青少年绿色实践教育基地的合作举例道,“每次活动,从前期对学校需求的沟通了解、联系企业确定活动时间,到活动方案制定、组织学生参与,以及孩子们在交通、餐饮、住宿方面的管理,镇关工委班子成员和五老都深度参与其中。”
如今,基地建设已初步形成市关工委指导,各县(区)关工委执行主任“亲自抓”,班子成员协同推进,各基地所在地党政领导和五老、学校、业主单位等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建设,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的组织体系。“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绿色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张必达说。
让“绿色”点缀成长
给未来无限可能
在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度过的时日,到底能给前来的学生带来多少改变,似乎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但那些参与其中的基地工作人员、五老和学生的只言片语,又确然佐证着这些基地的成效。
“家长们满意得很呀。不少娃娃在来基地之前,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通过学习,回家还会给家长‘露一手’呢。”桓本祥说。
“在森林里发现小动物的脚印,孩子们惊觉‘原来就在离我们身边这么近的地方,有这么可爱的生物。’一个男孩告诉我,‘家乡好美,我感觉更爱她了。’”赵渊说。
“有过‘付出’,让我在‘收获’时有满满的自豪感,我感觉在劳动中体现了自我价值。” 中峰镇学生程小芮说。
“学生走进基地的机械化制作车间,观看制作绿茶的现代化一条龙科技生产线。一些学生就感叹,好厉害呀,自己努力学习,以后让自家制茶也能这样。”名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祠平说。
……
而在宋春燕看来,绿色发展实践教育给孩子们提供的,不仅止是能引导学生理解和树立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情怀。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辅相成,润物细无声,渗透于少年成长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探索、发现、思考一些东西。”她说,“那是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认知,以及未来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