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义以“五老”身份再奉献人生的第三个21年

日期:2024-06-28 10:40:00 来源:本站 浏览:1727次


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王庭义以“五老”身份再奉献人生的第三个21

参评项目

新闻类通讯

  

(主创人员)

江梓豪

   

赵杨子


刊播单位

中国火炬杂志社

首发日期

20236月刊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关工人物


作品字数(时长)

2750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奉献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王庭义,一个老兵,一个川矿人,一名五老志愿者。他有21年军歌嘹亮, 21年矿山挥汗,第三个21年,他选择加入关工委队伍。从军营来到地方,从石棉县来到金牛区。年纪渐大,初心不改。在困难中起步,遇挫折更勇毅,学习电脑,准备讲稿,银沙社区多了这样一名老川矿人,青少年的人生路上多出了一个坐标——川矿精神。青少年的成长,是他无形的军功章,青少年的闪光点,是他珍视的矿藏。王庭义,一名正在人生第三个21年发光发热的五老。

采编

过程


社会

效果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    


王庭义以“五老”身份再奉献人生的第三个21年


他,在军营度过21年又把生命中的另一个21年献给了川矿——四川省国营石棉矿 不怕牺牲,艰苦创业 顽强拼搏,奋力开拓退休后他带着这十六字“川矿精神”来到了成都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

王庭义是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银沙社区关工委最早的一批“五老”志愿者。

在部队锻炼21年,在矿山奋斗21年。退休之后,王庭义满怀激情地准备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岗位上,以“五老’的身份,再奉献出自己人生的第三个21年。可当他戴上袖标,进入关工委队伍开展工作的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难度。

困难中起步

“那时候哪谈得上什么条件。”回忆当初刚加入关工委工作时的困难,王庭义总结了三条:“第一就是社区关工委没经费,我们起步是在2004年,那时候社区关工委经费制度还在摸索,关工委经费是与其他多项经费一起打包拨付,想搞活动也搞不起。 我们‘五老’ ,那时候没有任何补助,全部无私奉献。这就造成了第二个问题,社区‘五老’更迭频繁。有的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还有一部分抱着‘感受一下’的心态来,很快又走了。一年里,这个社区关工委工作人员就更换了两次,关工委活动常常处在工作交接的空档期,根本没啥子持续性。第三个嘛,就是没有活动阵地。刚开始,社区关工委连个像样的青少年活动室都没有,开展活动就是在院坝里,那个院还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我们组织活动的前两年,老老小小都是在臭烘烘的味道里度过的。

起步艰难,没有让王庭义放弃关心下一代工作。

1949年,王庭义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年少参军,在部队锻炼21年。1983 年,他奔赴四川石棉矿,又在矿山奋斗了21年。这两个21年,让他形成了不惧困难的坚强性格。

“啥子困难没见过,不怕。”王庭义这个老兵,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奋斗路。

挫折中提升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王庭义选定了“ 发扬和传承川矿精神”作为自己向青少年宣讲的主题。

川矿指的就是四川省国营石棉矿。19526月,两千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转战成立不久的石棉县。面对一级致癌物——石棉, 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石棉矿的开采发掘工作,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资源。

讲述“川”故事,是王庭义心中很重要的事。他认定,“川矿精神”是教育引导青少年难得的好素材。

主题选定了,实际操作就成了新问题。

要制作一一个合格的课件,就得用电脑啊。电脑,对于王庭义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知道年轻人熟悉电子产品,王庭义就以小学生的姿态,向年轻人请教,从头学起。附近的电脑修理店,成了很长段时间里王庭义常去的地方。

“电脑店的小伙子也没有嫌我笨,很耐心地教我。我尽可能在他看起来比较闲的时候去, 他说的我都记下,自己回家琢磨,给他少一点打扰。”王庭义把键盘印在一张纸上,不放过一点空隙时间练习打字。历时半年,从学会打字到学会运用基础的文字软件,王庭义发扬“钉子精神”,终于有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课件。

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可王庭义一开始收获的却是失落与挫折。

2006年的暑假,王庭义的“川矿精神”系列宣讲并没能留住小听众。第一次活动有30多个孩子参加, 之后是20多人,10多人……直到变成空空的场地,椅子比人还多……

刻苦地学习电脑,努力地准备课程,三伏天里满头大开地宣讲,却只换来了冷场和空场。 王庭义不是没想过放弃、想过离开。

可就这样放弃了,孩子们可能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了解“川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让王庭义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青少年相关的工作,也是一切从头学。” 为了提升自己,王庭义选择向专业的教育从业者请教。“我们小区里有几位老师,退休的和年轻的都有,我就常常向他们请教与孩子交流的技巧,学习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了解现在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之后,王庭义开始复盘自己的宣讲过程。“我那个宣讲时间都超过一个小时,又是在7月底,那么热的天气,娃娃很难保持专注。再者,我之前宣讲的形式还是太过单一,都是我在讲,一群孩子听。 这跟在学校上课没有多大区别。孩子们好不容易放个假,又让他们来听讲课, 他们咋能喜欢呢。”

认识到了问题,“行动派”王庭义马上着手改进。

课件要精致,语言要精准,内容要精彩,成了王庭义努力追求的新目标。“不是翻来覆去讲同样的内容,要不断加入新东西、新感悟、新思考,同一个主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讲。”这是王庭义写在笔记上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课堂宣讲,王庭义在活动中加入了参观游学、竞赛比拼等新形式。他缩短宣讲时间,打磨宣讲语言,联系生活实际。王庭义在看牙时听牙医说石棉是治疗蛀牙的材料之一,就用在了自己的宣讲中:“孩子们,石棉矿说大可以用在天上,飞机火箭都需要石棉。说小,石棉也可以用在你们的牙齿缝里。看过牙科同学举手!你们补牙齿的材料里就有石棉。”

生活常识、成语俗语、动画儿歌甚至手指操,都被王庭义放进了自己的宣讲里。他看到孩子们都在收集三国水浒人物卡片,就买了一些放在家里,在宣讲中作为奖品发给孩子们,一是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孩子们阅读名著。

付出中收获

2014年,在王庭义和其他“五老”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银沙社区关工委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总结,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2015 年开始,银沙社区关工委把“弘扬川矿精神”作为品牌进行打造。

王庭义用真情真心打磨出的“川矿精神”宣讲,火了!许多家长慕名而来,不惜花去一小时的车程,专门带着孩子到银沙社区旁听王庭义的宣讲,参加社区关工委的活动。

王庭义也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了许多收获,这些新收获,不止来自于宣讲。

2013年夏天,在一场活动中,王庭义发现一个孩子没带水杯,直接在水龙头前仰着头往嘴里灌自来水。打听之下,他得知这个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父亲打零工维持家用,没时间照顾他。王庭义就在活动中为这个孩子买矿泉水喝。2022年,王庭义在活动中遇到了一名特殊儿童,“孩子,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少了一点什么,或许, 在另外的某一个方面,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 王庭义陪这个孩子一起过儿童节,教孩子唱歌画梅花。他没有刻意回避特殊儿童的“特殊”,而是引导孩子去正视,去面对。王庭义不愿只是一名“同情者”,他要做孩子们的“同行者”。他不断地告诉孩子们,金子般的精神品质,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的珍贵矿藏。

2004年到2023年,银沙社区关工委的“五老”队伍从当初的2人扩大到120多。王庭义不仅是“川矿”的见证者,也成为银沙社区关工委发展的亲历者。

“我现在74岁,腿脚还行,还能小跑。有机会,我想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石棉县走一一走,看一看。让他们亲眼看到我给他们讲的川矿故事里的场景。” 王庭义憧憬着马上要到来的这个暑期。“2004 年我最早参加关工委时遇到的那些孩子,很多都已经成才了,这些年我看着很多孩子长大,我心里特别开心。”说到这里,王庭义的眼眶湿润了。

王庭义,正奔着“第三个21年”的目标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