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他的无私奉献,乡村少年记在心间 | 参评项目 | 通讯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杨静 | 编 辑 | 李怡霏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 | 首发日期 | 2023年9月1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五老风采 | 作品字数(时长) | 1198字 | |
作品 评介 (120字以上) | 此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名普通党员、更是一名三等甲级肢体残疾人李文军,没有被身体的困难打倒,不仅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生存问题,还坚持16年组织上千名“五老”志愿者,热心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感人故事。 | |||
采编 过程 | 采访、座谈。 | |||
社会 效果 | 宣传先进,传递正能量,增强了“五老”做关工委工作的信心。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4年6月28日 |
他的微笑一直那么纯粹,从未闪过残疾和病痛痕迹;他的身影一直那么坚定,温暖了困境儿童的日常。他是雅安市名山区关工委科技关爱团副团长李文军,是一名三级甲等肢体残疾人。他没有被身体的困难打倒,他靠双手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他用党员的初心坚守在志愿服务的路上,20年来没有停歇。
李文军发自内心的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善于利用微信工作群,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他联系共青团雅安市名山区委、雅安市名山区妇女联合会,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联合镇、村关工委累计开展“快乐星期天”600余场;“生日有爱不孤单”100余场;“普法、禁毒”等道德大讲堂100余场,主要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礼仪、孝父母、敬长辈、报祖国、促和谐”“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科技关爱团服务乡村青少年中,李文军坚持“内求”与“外引”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陪伴、关爱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和其他孩子同样的爱,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另一方面,协调公益组织党支部、民办幼儿园党支部等13家社会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素质培训和社会实践课。
2014年,李文军听闻12岁的乡村小男孩姜某在农村小河沟溺水身故消息,还有很多乡村的孩子在星期天无人照管,经常发生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幸事件,他非常痛心,于是努力争取共青团名山区委、名山区妇女联合会的支持,连续7年分别承接团区委“乡村少年宫”、各乡镇“儿童之家”等青少年服务项目39个,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跆拳道等100余家社会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分别在每周星期日向129个偏远乡村、13500余名少年儿童提供交通、安全、法治等融式教育250余场,并为上千名留守童照相和录像,通过网络或微信小视频等方式,传递给他们远方的父母,缓解孩子的思亲之苦,给孩子们一份亲情的温暖,让在外务工的亲人也安心放心。
在组织开展“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中,李文军根据关爱团的整体方案,寻找刘彬、张君洪等9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为蒙阳街道五里村困境儿童姜某、杨某、汤某,新店镇中坝村黄某、余某、郑某、赵某等7名贫困同学,每年分别提供生活、教育基金1000元资助,直到他(她)们大学毕业为止。这些活动效果很好,受到领导好评、群众称赞。
在情系老人、服务留守儿童的道路上,李文军自己也说不清做过多少次好事,但群众却记在心上,志愿者队伍也由原来的15人增至869人,服务在社会各条战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文军正是用他平和随缘的人生观影响着许多人,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都来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志愿者,在城乡居民中进一步兴起互助之风、诚信之风、敬业之风、孝老之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和谐体系建设,为名山区建成生态文明区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