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赞!攀枝花仁和“芒果书记”被表扬 | 推荐单位 | 攀枝花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石进梅 | 编 辑 | 彭开欣、蒋华 |
刊播单位 |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 首发日期 | 20201119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基层人物 | 作品字数 (时长) | 1130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本文以四川省第八届“关爱明天十佳五老评选活动”颁奖晚会为背景,叙述老劳模李德30余年带领村民致富,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担任校外辅导员,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稿件精心布局,精选事例,时效性强,现场感强,文字简练,标题制作精良。 | ||
采编过程 | 作者获悉李德的先进事迹,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对其及周边亲友、邻居、村民等进行采访,采访对象数十人,以千余字的篇幅,全方位挖掘和还原了李德的感人事迹。 | ||
社会效果 | 本文在“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上刊发后,新华社等多家资深媒体也予以转载,社会各界给予很高评价,为广大五老志愿者树立了榜样,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情,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四川学习平台
2020-11-19
作者:石进梅
近日,由四川省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文明办、团省委、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支部书记李德荣获“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称号。
李德为何能获此殊荣,答案在这。
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旭日阳光下漫山遍野的芒果树,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山林间,笑容满面的村民们正分享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一句承诺一条道路
混撒拉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多数人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时任村支书的李德下决心要找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他通过自学农技知识带领党员试种芒果,在荒山上开辟500亩集体果园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芒果种植行列。村里的芒果种植从无到有,实现产业化发展,2019年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近2万亩,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0元,被评为 “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芒果书记”。
一个学校一地星光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村里失学儿童较多,他下决心要抓好教育,当时混撒拉小学是一所危房,楼板总掉落灰尘,老师要戴着草帽给孩子们上课。他在向上争取资金无果后,发动村民捐款,四处筹集建筑材料,建成了全区第一所村级砖房小学。2005年他又争取希望集团、成铁集团资金10万余元,新建成铁希望小学,容纳学生400余人。从此,点点星光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路,让原本沉寂的村子燃起希望之火。
一群孩子一生牵挂
村里那群特殊的孩子,是他最牵挂的人,每当村里有辍学、失足的青少年,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鼓励他们学习,教他们致富的手艺。他还自筹经费建立学生奖励资助制度,每年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元,考入中专的学生奖励500元,现已奖励75人。为帮助村里12名贫困青少年成长成才,他四处奔走争取帮扶政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请老师为他们辅导功课,请专家教孩子父母种养殖技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4名青少年考上大学。今天的混撒拉村已实现青少年零失学、零辍学、零失足,村民素质大大提升。
一个梦想一种情怀
为让孩子们知国史、感党恩、建家乡,自1997年起他一直担任仁和区金江中小学、大河中学校外辅导员,为师生们讲述他亲历的小故事,共约50余场次。2016年他主动申请担任村关工委执行主任一职,继续发挥余热。现在,他正忙着四处收集村史资料和农耕工具,加紧建设村史馆、农耕用具展示馆。还引进10余种特色水果,打造亚热带水果展示园,让村里的孩子增长见识,爱农业、爱家乡,让混撒拉村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生辛劳一地绿装,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见证了仁和区“芒果书记”李德从青丝到白发的奋斗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