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牵手 大爱筑梦 30年关爱路•品牌巡礼

日期:2022-03-30 16:13:00 来源:本站 浏览:2791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老少牵手 大爱筑梦   30年关爱路•品牌巡礼推荐单位《关爱明天》杂志社
作 者
(主创人员)
罗晓庆编 辑李怡霏
刊播单位《关爱明天》杂志首发日期2021年1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特别关注作品字数
(时长)

每期2500字,共10期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该作品以回首三十年的关爱征途,梳理全省各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品牌、经验、模式为主线,选取了各级关工委及广大五老创新开展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关爱工作品牌工作,从关爱事业的难到取得成绩,再到树立全国标杆式的关爱品牌,剖析了各级关工委组织,帮扶到人、关爱到心的决心和毅力,全方位、多层次解读了全省各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经验、模式、品牌和未来走向,同时以点带面,彰显新时代关爱事业的活力。
采编过程通过下基层,用脚步丈量关爱征途的采访形式,挖掘涉及10个市州的品牌故事,直击关爱工作现场,通过树立好关爱品牌,呈现了“一老”为“一小”砥砺前行的感人画卷。
社会效果对倡导社会美德、弘扬五老精神、砥砺关爱事业的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各级关工委、广大五老和青少年的热烈反响。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月  日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老少牵手 大爱筑梦 30年关爱路•品牌巡礼

从1991年到2021年,回首四川省关工委三十年的关爱征途,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砥砺奋进、化茧成蝶。三十载,年复一年,从立德树人春风化雨、帮扶助困雪中送炭到固本强基抓铁留痕,风雨无阻,开启了中国关爱事业脉络中的新窗口,展示了更加靓丽的“四川图景”。


30年来,四川省关工委组织不断健全,7万多个关工组织打通了基层关爱最后一公里,党建领航、风帆更劲,关工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渐增强;一路播种希望和爱的种子,收获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喜悦与欢欣;观照着千万个孩子的梦想,也砥砺了关爱事业的大发展。


30年来,120多万五老与青少年相伴而行,尽心血、付余生,用一颗颗炽热初心,驱散孩子们前行的阴霾,融化孩子们成长的寒冰,染红了关爱路上的每一座丰碑。


大爱至,尽细微。周而复始,步履不停。在四川省关工委迎来30周年之际,为了更深层次解析梳理全省各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品牌、经验、模式和挖掘基层五老甘于奉献、忠诚敬业的大爱故事,《关爱明天》杂志自2021年第一期起,以“老少牵手,大爱筑梦”为主题,推出纪念四川省关工委成立30周年系列报道——《30年关爱路》,以期在“树品牌”“讲故事”中传递老少牵手的真情,彰显新时代关爱事业的活力。

 

1、

品牌巡礼·走进泸州

赤水河畔 红色故事讲不停

本刊记者 罗晓庆

品牌档案

品牌:“聆听一次红色故事、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参观一次红色教育基地、重走一次红色之路、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五个一活动

历程: 5年

内涵:旨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做到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用理想信念立根固本,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成果: 活动覆盖百万余人次青少年,成为泸州市影响力最广的德育品牌;有2名中学生被评为全国读书之星,古蔺县学生撰写的《老祖祖的大烟杆》一文,在中国关工委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征文比赛中,获得四川省唯一一个全国一等奖。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夜初冬雨后,寒意渐深,泸州叙永县石厢子中心校却暖意融融,11月17日大清早,该校就传出整齐的歌声,原来是叙永县党校高级讲师、四川省优秀故事员、叙永县关工委五老傅克浪正领着千名师生及家长齐声唱《红梅赞》。


傅克浪身着深蓝色棉质旗袍,站在台上,注视着同学们,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一头黑发、神采奕奕,丝毫没有 70 岁老人的模样,反而宛如革命英雄附身,“陈继贤经受一次又一次严刑拷打,被老虎凳三次折磨得晕死过去,醒来只有一句话:‘你们的末日就要来了……’”她通过戏曲评书,又说又唱地讲述了叙永籍红岩英烈陈继贤矢志不渝秘密从事党的学运、妇运工作,于 1949 年被关进渣滓洞监狱,在全国解放前夕被反动派杀害在白公馆松林坡的英雄事迹,或娓娓道来,或澎湃铿锵,震动了孩子们的心,也打动了在场的家长。


“我要把精神传下去”


之后,叙永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德全还向同学们讲解了鸡鸣三省会议的历史意义,并对红军过叙永发生军民鱼水情的革命故事进行了着重阐述。“革命精神在新时期历久弥新,希望同学们勇于肩负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这是近年来泸州市各级关工委号召数万名五老,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铺展开“聆听一次红色故事、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参观一次红色教育基地、重走一次红色之路、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以下简称“五个一”活动)中聆听一次红色故事的一幕。


这样的场景在泸州五县三区已经上演了数百场,数十万师生及家长听过五老讲红色故事、长征故事。


傅克浪感叹:“我觉得我70岁就像17岁,一点也不老,因为我传承了红色基因。我的精神怎么来的,就是从这些红色故事里传承来的。”她坚定地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红色的种子一代一代传下去。


“红军长征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今天更加了解博古交权、三个铜板及石厢子乡民与红军杀猪过年的革命故事。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牢记党恩,将红军精神发扬光大。”同学们纷纷发言。


寻根家乡“红色基因”


5年前,泸州市关工委长征精神报告团团长郭毅面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四渡赤水”,学生及家长大多懵懂,这令郭毅十分揪心。“革命先烈是凭借着怎样的信念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这些红色故事必须讲给孩子们听。讲好长征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这是我的使命……”这是退休教师郭毅的心声,也是泸州这个革命老区各级关工委一众五老不谋而合的共同目标。如此,“五个一”泸州市德育品牌由此在赤水河畔应运而生。


5年来,“五个一”活动在泸州各中小学校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已成为泸州市关心下一代的最美底色。


“一渡赤水河是在贵州土城,二渡是在古蔺太平镇……意义是化被动为主动,突破敌人上有飞机下有数十万追兵的围追堵截……”如今,古蔺县太平镇小学的学生们对家乡发生的红色故事“四渡赤水”了如指掌,遇到随口一问的游客,不仅能讲出故事的梗概,还能准确地说出时间地点意义,引得围观的人啧啧称赞。这都得益于“五个一”活动在泸州的常态化开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传统是最好的营养剂。泸州作为川南红区,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红色资源丰富,古蔺县太平镇还是“四渡赤水”二渡、四渡的重要战场。多年前,泸州市关工委就在筹谋在“传承红色基因”德育工作上下一盘大棋。如今,五年过去,已经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泸州市各级关工委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如学校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开展红色主题演讲、课前三分钟红歌联唱、开学第一课请红军后代、五老讲革命英烈的故事等做法已形成惯例,除今年特殊外,年年组织开展“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主题夏令营、“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实践、“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全市共计 100 万余人次青少年参加,扩大了红色教育覆盖面,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的感召力。


此外,泸州市关工委还将实践基地的课程中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板块,让青少年学生在研学中也能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合江县关工委还结合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各大节日,通过艺术表演、签名宣誓、祭奠英烈等形式,让学生们记住光荣历史。


红色铸魂浸润心田


“当年红军来,拔一个萝卜就放一个铜圆,不白拿老百姓一点粮,军纪多么的严明。”“严明的军纪是胜利的保障,天寒地冻的还保持着这样的优良作风,把敌人都吓到了。”这类红军与老百姓发生鱼水情的故事,是五老郭毅、车盛寅最爱讲的故事。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九年制学校五一班的蒋琴琴在征文中这样写道:“听完了讲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英雄烈士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英勇无畏的意志和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学好本领,成为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


73岁的红军后代胡敬华几乎每天都在给人讲述红军故事,站在堤坝上,带着学生参观古蔺县太平镇的太平渡纪念馆,教孩子们唱当年红军唱的歌,都有他白衣白发的身影。今年暑假期间的一次讲课,对他触动最深。那是大暑时节的一天,学生们被他带到河堤边,太阳火辣辣的,孩子们整齐地排成队列,就这样站着听胡敬华讲了一节课。“中途没有一个人闹情绪和退场。家长在旁边看得心疼得不得了,但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觉得有了‘接棒人’,更加坚定了我要讲下来的决心。”


兴之所至,胡敬华再次给记者唱出了他自编的号子:“赤水河是革命的河,嗨呦嗨——,嗨呦嗨——赤水河是生态的河,嗨呦嗨——,嗨呦嗨——赤水河是胜利的河”。浑厚的嗓音中透露着作为一名五老志愿者,自得、骄傲的真挚情感。相信在泸州“五个一”活动的影响下,红军精神将永存泸州青少年心中。

 

2、

品牌巡礼·走进汶川

让家国情怀根植青少年的心灵

文/ 图 通讯员 李云春

 

品牌档案

品牌: “家国情怀”培育行动,将“家国情怀”主题教育贯穿于开展研学、聆听故事、重走长征路、重温入队(团)誓词、志愿服务活动中

年限: 10年

内涵: 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家、国”的正确价值观,培育青少年的感恩情怀,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勉励中小学生“用知识缝制铠甲”,未来投身于祖国建设,不惧艰辛、勇敢前行

成果 成为汶川县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的优质品牌。汶川县映秀小学一名少先队员作为全国唯一一名羌族代表选入中国第八届少代会代表;汶川县关工委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汶川是因巨灾而震撼人心的地方,是在废墟上重建站立的地方,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汶川县委始终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一环,常抓“家国情怀”培育行动不懈,久久为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开好“三把锁”,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精准化、常态化和高效化,让党的事业在家国情怀的共鸣、共识和共振中薪火相传。


思想上激扬共鸣

打开下一代的心灵之锁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作出了“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把映秀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对汶川工作的指引,也是对汶川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富集的肯定。为此,汶川县关工委立足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与振兴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坚持将家国情怀作为打开青少年心灵之锁,促进立德树人的钥匙,激扬家国一体的思想共鸣,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精准化水平。


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县关工委牵头组织全县在校学生、吸引外地青少年在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教育,通过震撼心灵的实地、实景、实事,向青少年讲述“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新愿景”等六个故事,让青少年切身感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家国之情。疫情以前,仅半年,映秀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青少年研学人数就可达15000人。同时,通过各类纪念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如在“5·12”大地震10 周年之际,通过网络纪念和基地纪念两种形式,2.3万名青少年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五四青年节之际,组织全县学生代表在映秀开展主题党(团)课,促进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制度的景仰和追随。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也是常抓不懈的方式之一。立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活用多种宣教方式,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组织开展中小学校演讲会、朗诵会、板报、校园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同时,邀请专家、五老、劳模、教师等现身说法,开展演讲与座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千名教师访万家”行动、民族团结进步教案、中小学生“感恩十年情满汶川”主题绘画比赛,通过全域覆盖、常态化开展,把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引导做到实处,在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作中构建共识

打开关心下一代的机制之锁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汶川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家国情怀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主线定位,强化统一领导,形成一体联动的工作共识。


近年来,县委明确将“家国情怀”培育行动作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干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轴主线。在组织领导上,高规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主任、县长为副主任、工会主席为常务副主任,县五老为执行组长的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培育行动领导小组,有效形成工作推力。在协同联动上,将教育、公安、财政、团委、工会等各部门纳入联动范畴,深化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和外地教育机构的协作,形成了强大的联动合力。同时,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在关心下一代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这些老同志的身体状况、性格特色和个人特长,构建常态宣讲机制,以亲身亲历讲述党史国史、优良传统、民族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人文理想,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同时,制定了《汶川县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培育部门联动方案》,明确由老干局和党校组建“家国情怀”宣讲讲师团,为全县中小学的学生定期进行“家国情怀”宣讲;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团县委等单位依托各自行业特色,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最终将“家国情怀”培育行动固化为一项实体工作常态化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质量。

实践中谋求共振


打开关爱事业的行动之锁


“家国情怀”培育行动是汶川县关工委让实践与大局共振的硕果。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创建、“康养汶川”建设主题,以青少年“家国情怀”实践活动服务全县中心大局。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以青少年为主体,通过讲述身边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事迹,朗诵诗歌感恩祖国、歌唱民族团结歌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和文化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也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创建工作良好氛围;在康养汶川建设中,不仅通过青少年开展康养汶川的宣传推介,更是将青少年纳为县域环境综合治理生力军,组织500余名少先队员加入“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对公共场所吸烟及乱扔垃圾的群众进行文明劝导,协助环卫工人清洁路边垃圾等活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构建汶川青少年心中树立“我为汶川、汶川为我,身为汶川人、乐在汶川中”的共同精神家园。


“家国情怀”培育行动是将家国情怀融为每个青少年纯家风、正校风的行动自觉,汇聚了加快全县风气转变的宏大力量。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日小报、“六一”儿童节暨校风建设文艺汇演、“美德少年”评选、“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等活动,把每个青少年培养为端正家风的小教员,纯正校风的小学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民风向善、政风转变,进而用青少年家国一体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感召每一位汶川人,让“县为民造福、民为县立业”的汶川精神深入人心、行稳致远。汶川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通过丰富的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爱国爱家”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关键的新路子,力争汶川县关工委工作继续开创新局面。

 

 

3、

品牌巡礼•走进乐至

推动思政创新 让实践教育落地生根

文/通讯员 姚琪

 

品牌档案

品牌:校外活动中心为主基地,其他八个基地为分点的“一基多点”运行模式,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走进农耕文化,培养动手能力,品味红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品牌实践活动。

年限:5年                    

内涵: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真知。

成果:活动覆盖全县中小学生,通过现代农业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实践、畜牧养殖技能实践、传承红色文化实践以及专项特色产品动手操作实践,让全县中小学生到在不同活动中收获不同的感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今天是我第一次生火烧柴,也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做一顿饭,这顿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是有意义的,让我知道了,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其实都经历了复杂的工序。”天池希望小学六年级的刘宇皓在一次活动总结中写道。字里行间是他的收获,也是他的成长。


   “此时此刻,能看到我们县的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另一种方式懂得生活的真谛,收获快乐,就是我们关工委最大的动力。”乐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唐顺德看到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忙烧菜,十分激动。

“一基多点”模式让大自然成为第二课堂“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只公鸡和一把米,打开了新型教育方式的大门,他曾说,教育就像是喂鸡一样,不能按着鸡头让鸡啄米,而是要让鸡主动去啄米。”在研讨会上,唐顺德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讲述着他对新时代教育方式的看法。                

  

乐至县教体局退休干部、五老志愿者曾凡友表示赞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眼见为实,身体力行,这样学会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在多年从事教育行业后,他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退休加入关工委五老队伍后,致力于走通过实践思政课提升育人实效的路径。


在关工委的共同努力下,乐至县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想法:立德树人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书本知识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应该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要任务的新型劳动教育观正徐徐在帅乡土地上传播开来。


 “好的教育从来都不只限于课堂,生活会给他们很多道理,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乐至中学老师王娟在参加旺亿科技园社会实践后总结道。


“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学到东西,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5年来,乐至县关工委不断的探寻,摸索,从最初的郊外,到专业的基地,农场,畜牧场,果园,林场……截止目前,乐至县关工委在县内的马鞍山农庄、旺亿科技园、禾光农场、高级职中、孔雀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等九处挂牌设立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基地。以校外活动中心为主基地,其余八个为分点的“一基多点”运行模式的成功运行,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动手、益智、强体的实践场所。

 

品味蚕桑文化 在快乐中耕耘


“为了让蚕宝宝能有更好的作茧,一般蚕农会会用方格簇,就是一种由横向竖向的宽木条交叉形成大小相近的多个小格子组成的供蚕作茧的工具,”在一次社会实践中, 曾凡友仔细地将如何制作方格簇的方法教给乐至中学初一的学生们听。


“见过蚕,见过桑叶,但是这个方格簇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了这个方格簇,蚕宝宝们就可以有自己的房间。”在听讲中,学生邓怡对蚕文化尤为好奇。


乐至是农业大县,蚕桑产业是乐至历史悠久并具有特色的产业,也被称之为桑都。


“我们桑都的娃娃能够从小就接触到蚕桑文化,是我们县的特色”,看到孩子们对蚕桑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曾凡友内心感到欣慰。蚕桑基地作为实践活动地之一,学生们不止能学习方格簇的制作方式,还能系统的了解蚕的一生,游桑海长廊,品味蚕桑宴……


在红色教育基地里,解说员正铿锵有力的讲述着陈毅元帅故事,“陈毅在战争时期的“非常之路”是从初识饶漱石开始,期间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受阴谋与暗算,但终能坚持清白不改;建国后,他担任上海市长,把国民党撤退时留下的烂摊子,改造建设为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其后又走上了元帅外交家的非凡道路,成为杰出的外交家;文革的非常时期更是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听了他的故事后,同学们对家乡的元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乐至是元帅陈毅的故乡,在这样一片笼罩着红色文化的土地上,乐至县关工委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全县每个中小学生都能了解英雄的事迹,学习优秀的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传递下去。


“陈毅爷爷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专注学习,错把墨汁当糍粑吃了进去,如果我能像他一样专注,成绩一定会变得更好”,陈毅吃墨汁的故事让六年级的杜子豪印象十分深刻。


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学习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更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生活技能大比武 在收获中成长


做饭是必备的生活技能,县关工委一直以来对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下足了功夫,近年来,在全县学校内以厨艺比拼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展示厨艺,以提高他们对做饭的浓厚兴趣。“以前在家都是外婆做饭,看她做饭时感觉挺简单的,今天一试才发现是真的难,光是生火烧柴就足足用了半小时,”参加“秀厨艺展风采,小厨神显才艺”活动后学生谭雅琪感叹道。


在多次城镇与乡村校园厨艺比拼当中,不少老师发现,生在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厨艺更胜一筹。“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条件会比农村更好,而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要比城里的孩子更早独立,让他们进行厨艺比拼,也是为了让城里的孩子也能够更早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唐顺德说道。看似有趣的厨艺比赛,在这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比拼的刺激和快乐,更是让学生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


在这些现代农业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实践、畜牧养殖技能实践、传承红色文化实践以及专项特色产品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中,学生们除了品味蚕桑文化,领悟革命精神,掌握生活技能,还能了解农作物和蔬菜、花草,学习种菜,体验农耕文化;还能到家畜家禽养殖场参观家禽等的养殖过程等,这些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让许多同学深有感触。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在一次次的收获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