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小家大爱”系列报道 阵地如家 爱伴成长 | 推荐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李怡霏 | 编 辑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 | 首发日期 | 2020年第1期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小家大爱”系列报道 | 作品字数 (时长) | 每期1200字,全年12期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本系列报道宣传采访了全省各市州“留守儿童之家”的成长历程和关爱帮扶情况,“阵地如家”,关爱阵地是留守儿童心灵得到抚慰的港湾,是五老和“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奉献自我,关爱孩子的爱心屋,这里是孩子的玩乐场地、学习平台,每一个阵地,都凝聚着当地关工委的心血,慰藉着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为他们打造出一片蓝天。 | ||
采编过程 | 以“阵地如家”为主题进行采访报道,宣传每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的亮点、特色和关爱品牌,以文字展现温情、感激和快乐。 | ||
社会效果 | 展现每个市州关爱阵地建设的特色,鼓励促使当地五老和青年志愿者加入关爱队伍,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务,从心灵上关爱,在物资上帮扶。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本刊记者 李怡霏
“我们九月份的课程已经排好了,到时候根据学生选课内容再适当调整。”6月,和成都市成华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成华区活动中心”)的老师马良珍联系时,她笑着表示,随着疫情影响越发减小,今年9月份的课程安排将一如既往,争取带给孩子们更好的体验。
成华区活动中心于2003年正式运营,连续17年已累计接待3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每年30-35期,每期5-7天、700多名学生,课程丰富且不断更新,与学校、社区、关工委、文明办等部门沟通良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成华区活动中心把自己虚拟为“社会”,制定“约法十五章、十法治人”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让学生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劳动,按规则办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检验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尝试用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去换取快乐和更美好的生活。
社会实践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成华区的学生在四年级和七年级时会来到成华区活动中心感受5-7天的社会实践课程教育。这里,是孩子们“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成华区活动中心开设国防教育实践课程、法治教育实践课程、科普教育实践课程、安全体验教育课程、生命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比如我带的课程有机器人编程和激光雕刻等,每次上课孩子们都是早早的来,下了课还不想离开。” 马良珍举例说。
“老师,我们这边有问题,麻烦您过来一下!”“老师,您看我们这样做对吗?”曾经在一趟机器人编程课上,马良珍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同学们分组进行练习和制作,她要不停的和每一组沟通,指出每一组的问题所在,“我要不停的和他们沟通,因为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际问题。”就这样,当大家都为了手中的事情忙碌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见下课的铃声,“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我们大家都低着头,根本顾不上抬头看,没有一个人分心。就连窗外有其他班上的同学下课路过也不知道。”直到下课半小时之后,马良珍乘着休息时看了眼时间,才知道早就过时了。
成华区活动中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让这里更像“社会”。一生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实行课程必修,比如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体验、劳动实践等;一些与兴趣爱好有关的,实行课程选修,比如创客教育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在活动中心,每期学生要填写选课单,选出个性、选出精彩。必修课程,本班学生在一起;选修课程,打乱班级。一个课程,多班或多校学生在一起,学生要和陌生人一起共处、合作,还要完成项目、创造作品、分享收获。
“老师上课只讲技能,我们会鼓励孩子自己创造作品,百花齐放。” 马良珍提出,在这里,老师们更在意的是孩子们的“个性”,而不是“共性”。“我们带着孩子做风筝,大家对于风筝的样式、大小等都有不同的想法,这其中会涉及到力学,在‘玩’的过程中就将知识融进去了。”
区别于学校的课本知识讲解,成华区活动中心更在意的是孩子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每当出来一个成果,大家都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有别于分数和成绩,是每一个孩子都可能达成的目标,他们都能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童村之家”育人忙
通讯员 李丹
2018年6月,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打卦石村“童村之家”在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虽然只是村上的儿童活动室,室内活动阵地也达到了100㎡,设有办公室、学习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室外活动场所达300㎡。
前来这里的孩子主要是周边7-13岁不等的留守儿童。刚开始成立时,自愿前来的孩子不多,因为家长还抱持“怀疑”态度。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家长从一开始的不信任不放心,变得越来越支持。目前,只要是正常辅导课时期间,孩子们非特殊情况都能全部就位参与辅导和活动。
说起“童村之家”的建设历程,还有许多事迹可讲。
任小芹是打卦石村的村委委员,村上的老刘支书找到她,希望她接手村上“童村之家”的工作,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我以前就是村里的留守儿童,我知道村里孩子的情况,我更知道这里的留守儿童需要一个像妈妈一样的辅导老师。”
有了辅导员,“童村之家”的建设脚步也越来越快。雁江区关工委联合迎接镇党委为“童村之家”设计教室、场地和准备布置。村上六十多岁的老支书亲自带着任小芹挨家挨户的到有孩子的家里去了解情况,并宣传和邀请留守儿童到童村之家参加活动。前几次,大多数孩子的爷奶都说:“我天天要干农活,哪有时间去接送,反正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童村之家”开始顶多只有十几个孩子来参加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能“物超所值”,任小芹结合关工委的要求和村里的实际情况,坚持每周开放五天活动。即星期一到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至每天下午六点。和星期天的上午8:00至11点,冬季作息时间就是下午2:30至6:00。
受条件、家庭的影响,“童村之家”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不太好,家里又没有人能给孩子辅导,所以每周一到周四,这里的活动都以作业辅导为主。遇到孩子没有理解到的内容,就会留下来单独一遍一遍地讲解,直到孩子理解为止。在辅导孩子们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娱乐活动,或者统一练习写字或学习简单的英语,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星期天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活动内容比较多。大体分为三个时段,一是课前体操运动和舞蹈。二是作业辅导和练字活动。三是英语课。为体现劳逸结合,三个时段之间均有半小时的课间自由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保证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除此之外,“童村之家”还会结合区关工委的要求和迎接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开展各类庆祝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童村之家的活动给孩子们的一生上了很多的第一课,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亲手包抄手、饺子、粽子,比如第一次走进简单的军旅生活,第一次拼图布置教室,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民警介绍他们身上配置的神秘工具,第一次开展主题活动,第一次亲子烧烤……孩子在这里不仅得到了学习成绩的提升,性格也活泼开朗了不少。
打卦石村“童村之家”从建立开始到现在,越来越得到农村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现在争着要进童村之家的情况屡见不鲜,参加活动的孩子由原来的十多个到现在的42个满座。
“我希望能通过在童村之家参与活动,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为他们健康成长、安心学习撑起一片蓝天。” 任小芹笑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