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成都英烈故事 | 推荐单位 | 成都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何康 | 编 辑 | 文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和广电作品不另报编辑 |
刊播单位 | 《时代教育》 | 首发日期 | 2021年4月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1年4月、5月、6月、7月,9月 | 作品字数 (时长) | 19206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成都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方厚重的红色热土。锦绣的成都平原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美好的新中国,为捍卫人民的利益,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时代教育》从2021年初开始,开设了“成都英烈故事”专辑,带领小读者再一次寻访脚下这片土地,回顾他们的英雄事迹,让英雄精神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 ||
采编过程 |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时代教育》特别策划了“成都英烈故事”专辑。在考虑了读者的年龄后,从众多成都英烈中选取了如车耀先、王右木等为了家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通过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开展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亲近英雄人物、感受英雄人物。 | ||
社会效果 | 编辑用大量的史实故事及图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及英烈们的感人故事。通过带领学生们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成都英烈故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都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方厚重的红色热土。锦绣的成都平原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美好的新中国,为捍卫人民的利益,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留下了许多可 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别开设“成都英烈故事”专辑,通过数 名成都英烈的感人故事,缅怀百年峥嵘岁月……
本 期 两 则 故 事 均 选 自 2016 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 《成都英烈故事》一书。
抗日救亡英烈——车耀先
车耀先烈士 车耀先(1894-1946),四川大邑县人。
1928年车耀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 都以经营“努力餐”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 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致力于抗日救亡 活动,成为成都抗日救亡领导者。1940年 3月在国民党制造的“抢米事件”中被捕,先 后关押于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渣滓洞监狱。1946年8月18日,牺牲于松林坡。
车耀先18岁时,参军入伍在川军第二 师八团当兵。那时的他血气方刚,一心想 通过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于是他在训练时吃苦耐劳,打仗时冲锋在前,勇猛顽强。由于表现出色,屡立战功,他在军队中从士兵 一直升到了团长。十多年的旧军营生活, 使车耀先逐步看清了军阀们的本质。军阀间的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和痛苦,自己出入枪林弹雨之中,都是 在为他们的私利效劳,为此他感到彷徨和苦闷。1926年12月,他所在的部 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不少政治工作人员和黄埔军校的学生从广州来到他的部队,这其中有许多共产党员。在这些共产党员的影响下,他开始学习马列著作和共产主义学说,逐步明白 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道理。1928 年冬,车耀先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 中义无反顾地投入党的怀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车耀先入党后,就从国民党军队退伍了。党指示他以合法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于是,他根据自己喜爱烹饪的特长,用退伍安家费在三桥南街开了“努力餐”馆。车耀先把餐馆命名为“努力餐”,意思是“为解决劳苦 大众吃饭问题而努力不懈”。他曾在 餐馆墙壁上写过一幅意义深长的题词:“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车耀先常对厨师说,贫苦百姓到我们这里来吃饭,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吃好,做到物美价廉。因此“努力餐”馆在烹制 名贵菜肴的同时还天天出售价廉物美 的猪肉蒸饺和大众蒸碗饭。每天一开 门,人力车夫、工人、报童、学生、城市 贫民等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为 广大贫苦劳动者提供饮食外,“努力 餐”为解决一些革命者吃饭有困难的 问题,只要来人说出“来一菜一汤”的 暗号,餐馆就可免费供应。
“努力餐”不仅为革命活动筹集了 资金,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秘 密联络站和上层进步人士聚会的场所,南来北往的秘密工作者常出入其间。当时在川的中共领导人吴玉章、邓颖超等都曾利用餐厅开会,从事革命活动。车耀先和当时任中共四川省 委书记的罗世文等同志经常在楼上隐 蔽的小屋内聚会,分析研究革命形势, 商讨斗争策略,领导全川的革命运动。饭店的员工在车耀先革命思想的教育下,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逐步 成长为革命交通员。
抗日战争时期,车耀先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6 年 10 月 18 日,他联合成都40余个社会团体组成“成都各界救亡联合会”。在成立大会上,他慷慨演讲,痛陈民族危机,声泪俱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这次大会,打破了成都抗日救亡的沉寂局面。此后,成都各界救亡联 合会在车耀先等的领导下积极地开展 抵制日货,抗日宣传,为前线将士捐款、捐物活动,将成都以及全川抗日救 亡运动不断推向高潮。
为了进一步唤醒民众,车耀先创办了《大声周刊》,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宣传的“先安内而后攘外”主张针锋相对。《大声周刊》一 出版,读者便争相购阅,发行面越来越广, 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反动政府对此十分仇恨,不久就找了个理由把《大声周刊》查 封了。为了继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车耀先同反动当局巧妙周旋,他将刊物改名后,重新出版,内容仍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等反动政府发现后再查封,他又用新的刊物名再出版。就这样经过几次斗争, 直至最后一次,反动政府终于发觉上当后,明令禁止车耀先再办任何刊物。此时,车耀先出版的进步刊物共发行了 61 期,共100余万字。《大声周刊》系列刊物成为四川抗日救亡刊物中读者最多、影响 最大的进步刊物之一,为扩大和巩固四川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
抗战时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却设 立了重重封锁线,极力阻止广大青年前往延安。车耀先为了帮助广大青年前往延安,一方面利用以前在旧军队结识的国民党高官,通过他们设法搞到通行 证。另一方面,他还尽力为这些青年筹措路费,以便他们顺利成行。就这样,在车耀先的帮助下,大批进步青年辗转 到达了延安,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人 才。
1940 年 3 月 14 日,国民党反动政 府制造了所谓的“抢米事件”。并以此 为由逮捕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罗世文、车耀先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诱惑,车耀先始终保 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气节。1940 年秋,特务们把他和罗世文押解到贵州息 烽监狱,这一关就是6年,在狱中,车耀 先、罗世文等共产党员秘密成立了狱中 党支部,长期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 争。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将他和罗 世文等72人押解到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8月18日,他和罗世文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车耀先烈士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
1955 年,人民政府将二位烈士遗骨合葬于重庆歌乐山下松林坡,周恩来 总理为墓碑亲笔题写了“罗世文、车耀 先同志之墓”。
红色特工——张露萍
张露萍(1921-1945),四川崇州市 人。读书时,她积极追求进步,在成都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 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 月,张露萍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党的安排下,张露萍打入敌人内部为党从事情报工作,暴露后被捕。1945年7月被敌人杀害于贵州息烽监狱。
1939 年 10 月,中央组织部、社会部派遣张露萍到国统区重庆工作,归中共中 央南方局军事组,由叶剑英领导。由于党 的工作需要,组织安排张露萍打入国民党军统机关电台去做地下工作,进行情报斗争。党给张露萍安排了三项任务,一是领导在敌人内部的我党情报工作人员;二是收集敌人情报;三是寻找机会发展党员。 此时年仅18岁的张露萍虽然脸上还带着稚气,却承担了党交给她的重大任务。
在打入敌人内部期间,白天张露萍和其他地下党员分头工作;晚上秘密开会,汇总从敌人那收集的情报,经过分析总结后,利用秘密渠道将情报传送到南方局。在危险的环境下,张露萍作为支部书记不 仅保全了地下党支部,更是发展了党组织,支部成员从 3 人发展到 7 人。这样,军统的要害部门全都有了我党的情报人员。张露萍和她的战友们,怀着对党的一 片赤诚深入虎穴,无所畏惧、机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着艰巨的秘密斗争,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插入了国民党的心脏,在敌人最森严、最机密的特务首脑机关里,构建了一个党的“红色电台”。他们及时准确地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使党组织多次避免了敌人的破坏,并使敌人的许多秘密 情报被我党掌握。
1939 年秋到 1940 年春的半年中, 张露萍等将敌人的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 传送到了南方局,为我党对敌斗争取得胜 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一次,张露萍等人从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发给胡宗南的密电中获悉,军统准备派遣一个“三人小组”携带美制小型电台,通过胡宗南防区潜入陕 甘宁边区搜取情报。张露萍及时将这一密令传送给南方局,由南方局转呈中共中央。结果,军统“三人小组”刚跨入边区地界,就被埋伏在那里的军民抓获。不仅美制电台成了战利品,还新增了一条揭露蒋介石“假抗战真反共”的具体罪证。多次的阴谋败露,使蒋介石恼羞成怒,他 斥令戴笠查清惩处。戴笠哀号叹息:“这是我同共产党斗争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1940 年 4 月,一个我党的地下联 络站被军统特务察觉,准备在当晚抓捕 将到这个联络站开会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得到情报时,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张露萍无法按正常途径把情报传送出去。于是,她毅然冒着巨大风险趁夜色直接到联络站,匆匆将“有险情,速转移”的字条递送过去。党组织获救了,军统破坏我地下联络站的计划落空了。戴笠得知后恼羞成怒,怀疑情报机 关中混入了共产党人。他立即安排手下对全局人员进行一次大普审,发现反常或可疑,一律先拘后审。
就在敌人阴谋策划如何查找打入内部的我党情报人员之际。一名叫张蔚林的我党情报人员,由于工作失误,烧坏了一部电台。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敌人对他进行了审查,并搜查了他的住处。结果搜出一个记有军统局在各地电台配置和密码的记录本、张露萍给张蔚林的暗语条、成都来信以及7人小组名单。特务们如获至宝,马上按名单搜 捕我党打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这 样,包括张露萍在内的“七人小组”全部被捕。这就是当时震惊国民党内外的 “军统电台案”。
“军统电台案”发生后,军统方面万分震惊,他们万万没想到共产党已经打入到军统里面来了,戴笠非常恼怒,亲自出马提审张露萍,想从她身上打开缺口。尽管戴笠用尽各种酷刑,张露萍没 有向特务吐露半点党的机密。多次严刑拷打无果后,戴笠只得以“和重庆地下党有联络”为由,将张露萍等人转囚于重庆白公馆监狱。不久又将张露萍等7人押至贵州息烽监狱。
1945 年 7 月 14 日,特务们将张露萍等7人杀害于息烽县城外3公里的快活岭。年轻的巾帼英雄,遇难时年仅 24岁。
情报工作是个充满危险、充满牺牲的事业,由于当时敌我情报斗争激烈、复杂,加上我方打入军统电台地下工作人员身份隐秘,又改换了名字,因此张露萍等人的事迹久久未能大白于天 下。1984年10月,中共息烽县委、息烽县人民政府将7烈士遗骨迁葬于快活岭烈士陵墓。1985年底,中共崇庆县(现 崇州市)委、崇庆县人民政府在罨画池畔,为张露萍塑造了一座汉白玉雕像。
足智多谋的红军将领罗南辉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都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方厚重的红色热土。锦绣的成都平原孕育了无数优秀儿 女。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美好的新中国,为捍卫人民的利益,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 迹。
本期“成都英烈故事”专辑继续讲述成都英烈们的感人故事,缅怀百年峥嵘岁月 ……
英烈小传 罗南辉(1908-1936),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乡人。1926年秋,罗南辉应征入伍、在川军第七混成旅当兵,他在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的影响下积极追求进步。不久,罗南辉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 年6月29日,旷继勋率部发动蓬溪起义。罗南辉时任营长,起义时打先锋,为起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此后,罗南辉在红军中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35 年6月被任命为红33军 军长。1936年10月,罗南辉在会宁县 中川乡大墩梁指挥战斗时,遭敌机轰 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罗南辉遇事沉着冷静,作战临危不惧,关于他有三个著名的小故事,能充分体现他过人的军事天赋。
故事一:沉着冷静惩奸除恶
1930年,四川军阀在全省加紧了对革命的镇压,特务四处活动,大肆破坏中 共地下组织,特别是收买和利用党内个别意志薄弱者,使我党地下组织损失惨重。为惩治叛徒,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特科,开展锄奸工作。经过组织反复挑选,罗南辉成为特科人员的首选。
罗南辉受命后,迅速组织了锄奸队,他们第一个要惩处的是给党造成重大损失、罪大恶极的叛徒游曼谷。游曼谷,人称游二,为人狡诈,自知做了亏心事,内心惶恐不安,故而行踪诡秘,极难掌握。其所住家的地点十分僻静,虽便于锄奸行动,但附近驻有军营,增加了行动的难度。
罗南辉带领两名锄奸队员通过仔细侦察,掌握了游二的情况后,确定以逸待劳、蹲守为主的行动方案。几天过去了,始终未见游二踪影。队员们认为锄奸队行动被敌察觉,应立即改变方案。罗南辉仔细回顾了除奸行动的每个细节,分析道:“敌人与平时一样无变化,说明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行动。游二这几天未出现,不过是他作恶多端害怕报应的谨慎。”于是,罗南辉决定继续蹲守。
一个雨雾迷蒙的夜晚,蹲守到半夜的罗南辉等三人早已全身湿透,浑身哆嗦,仍不见游二的踪影。他们来到附近路边的小酒馆避雨,边喝酒暖身,边仔细注视着过往行人。凌晨一两点钟时,一个人快步走来。罗南辉等定睛细看,正是守候多日的游二!一人紧随其后,两人快速包抄上去。游二做贼心虚,发现有人跟踪,由快走转为小跑,继而狂奔。“叭嗒”一声,叛徒游二只顾亡命狂奔,慌乱中滑倒在路边水沟里。正欲爬起时,罗南辉等人已猛扑上去,用力将其按在泥水中。首战告捷后,罗南辉率锄奸队连续惩处了一批叛徒、特务,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故事二:将计就计举行起义
1932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加强川北地区工作,配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委派罗南辉担任南充县委书记。罗南辉就任后,便深入到农村了解情况。他发动群众组织起 农民协会,领导大家开展反对苛捐杂税、 抗粮抗捐斗争。在罗南辉的领导下,抗粮抗捐斗争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于是,当地反动团总策划了一个阴谋,利用娶亲的机会,企图一举逮捕到场的党的负责人及群众领袖。但是这个阴谋被我党打入敌保安队任队长的同志得知后立即报告了游击大队。罗南辉等当即研 究,决定将计就计,举行起义。
11月25日的这天,反动团总在家张灯结彩,大摆筵席为儿子娶媳妇,当地反动头目都应邀赴宴,罗南辉带领游击队员也来“祝贺”,并将敌人监视起来,打入敌保安队内部的同志则设法限制了保安队的行动。当“祝贺”的有关人物到齐后,罗南辉亲自打响了起义的信号枪,埋 伏在四周的游击队员听到枪响后,像猛虎下山般将敌人包围起来。经过激战,起义取得了成功。后来,这支游击队同 军阀部队进行多次激战,后转移至通江地区,几经周折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成为红军的有生力量。
故事三:围歼“神兵”巩固根据地
1933 年 10 月,红军反“六路围剿”的同时,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内,部分逃亡的豪绅地主利用封建迷信,纠集土匪组成了反动的武装团伙,号称刀枪不入的“神兵”,四处骚扰,妄图与军阀部队里应外合,恢复其失去的地盘。他们的活动严重破坏了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治安与生产建设。为消除隐患,红四军第36团围剿“神兵”,但是屡次受挫。方面军总部命令罗南辉率第33军两个团前往增援。经过侦察和周密策划,1934年2月中旬,罗南辉率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歼三青庙内的2000多“神 兵”。次日,一股上千人的“神兵”,气势汹汹地向红军扑来。为节省子弹,罗南辉要求战士各备三尺长的青冈棒,以备近战,并 采取“近距歼敌”的战法,直到“神兵”离阵 地十几米时,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立刻打得这些自诩刀枪不入的“神兵”死伤遍地,狼狈逃窜。随后,他又率部扫清了万 源、宣汉一带的“神兵”,巩固了红军后方。
农运先锋丁地平
英烈小传 丁地平(1911—1949),成都双流县(今双流区)籍田镇人。194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成为籍田地区党的负责人,主要搞农运工作,直属中共川康特委领导。通过他的努力,籍田地区党组织的工作不断有新的进展 。1949年5月,丁地平在重庆不幸被捕,11月牺牲于白公馆。
1947年7月,双流县籍田铺丁家河坝一户偏僻的农舍里,忽明忽暗的油灯下,籍田地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丁地平正召集秘密会议,一张张被灯 光映得红彤彤的脸庞荡漾出激动而又紧张的神情。
上级党组织派来领导秋收起义的川西南武工委委员刘丹向几位地下党领导骨干传达了关于举行秋收秋义的指示:当前,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中央先后发出积极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的指示,川康特委要求籍田地区地下党抓住时机,举行秋收秋义,打响川西第一枪。
“老丁,讲讲你们的起义计划。”刘丹边说边用 草棍拨了拨灯芯,屋里顿时亮了许多。
丁地平吸了两口旱烟,烟头的红光映出他那下巴尖瘦、额头很宽的脸。他用目光扫了一下周围的人,压低嗓门讲起他不知考虑了多少遍的起义方案:秋收起义定在9月5日午夜,目标是籍田 区公所,收缴枪支弹药,迅速结束战斗后将队伍拉 到邓公乡袜子塘整编,成立东山游击队,然后将队伍带到洪雅总岗山打游击,迎接全国解放。
当他们开完会时,东方的启明星已经升起来 了,河对岸传来雄鸡报晓的啼叫,夜色依然浓得像墨,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秋收刚过,太阳火辣辣的,才半下午,籍田铺街上就空荡荡的,分外萧条。街头巷尾,除了游动着一些“清剿指挥部”的乡丁外,只有偶尔出现的给买主挑柴草的农民,迈着大步,踩着街上的青石板,急匆匆走过街头。
丁地平头戴草帽,穿一件汗衫,高挽着裤腿,挑一担粪桶,径直往街场东端的籍田区公所走去。他这是以挑粪为掩护前往村 公所侦察敌情。通过仔细观察,丁地平很快就将村公所的兵力部署和地形搞得清清楚楚。
从区公所出来,已近黄昏,丁地平又匆匆叫上侄儿,趁天还未黑尽,叔侄俩各担一挑潲水桶,直奔贾家祠堂收兵连,他要摸清楚那里的兵力部署。
贾家祠堂收兵连离区公所不远,是征集壮丁的暂集地,由于地下党组织有效地 开展了“抗丁,抗粮”群众斗争,使得收兵连 无丁可收,除几个乡丁在那里外,无多少兵 力,这一情况使丁地平松了一口气。
为日后上山打游击能多储备一些枪支弹药,丁地平让地下党员夏天明暗中在那 些藏有枪支的大户家门上做上暗号,以便 起义时夺取。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秋收起义迫在眉 睫,丁地平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农历七月十九黄昏,丁地平告别妻子赶往起义队伍秘密集结地戴家湾。地处二峨山东后山洼处的戴家湾,林木茂密,密林深处的几间茅屋内外潜伏了近百余名从各处潜来参加起义的人,他们大都是苦大仇 深的贫雇农,他们从方圆十几里地赶来,身 上还带着秋收的气息。
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当夜幕降临时,黑压压的起义队伍聚集在两棵老核桃树下。丁地平将围腰往腰间一揽,飞身跃上一张方桌,他周身热血在燃烧,在奔流:“农民兄 弟们,全中国快要解放,家家有地种,人人有饭吃的日子就要到来。但是国民党还很 疯狂,我们举行武装起义,目的就是要打乱国民党的计划,拖住反动军队的后腿,减轻 解放军的压力…… ”
当晚半夜正式起义,300余人,60条枪参战,100余人冲进籍田街上。丁地平在冲锋时,不幸腹部受重伤。他用双手按住伤口,弯着腰艰难地前进,强忍巨痛继续指挥战斗。周楷战斗组首先攻占了区署,夺取了电话机和枪支弹药,按计划赶到了煎茶。至此,这次武装起义取得初步胜利。正当杨奎龙、龚开胜进一步扩大战果时,突然遭到由仁寿押送巨款到成都,夜宿籍田的县警察队的攻击,为保存实力,起义军当即撤出战场。在战斗中,杨奎龙、龚开胜壮烈牺牲。戴万宏护送丁地平回家暂住。川康特委当即决定把丁地平转移至成都治伤,派胡春浦给这支军队送去一批新装备和3个月伙食费,还派一名懂军事的参谋李俊明协助邹玉琳把一部分起义军骨干带到洪雅一带山区。另一部分骨干由刘丹、丁地平带到资中县,由中共党员、县长游元亮负责掩护。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1949 年10月,中共川西边临工委为配合解放战争,迎接解放,建立了“川康边人民游击纵 队”,下设支队,就是在这次起义队伍基础上建立的“仁简支队”。
1947 年 11 月底,丁地平在党关于“隐蔽”精神的指导下,经川康特委负责人批准,经人介绍,到重庆国民党中央医院工作。后来由于暴露,不幸被捕。敌人将其关押在重庆白公馆。1949 年 11月 27 日重庆解放前夕,丁地平壮烈牺牲,时年38岁。1950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丁地平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