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桥——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有感 | 推荐单位 | 南充市关工委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朱尧 | 编 辑 | |
刊播单位 | 《关爱明天》杂志 | 首发日期 | 2021年10月27日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关爱明天》杂志2021年11月刊56页 | 作品字数 (时长) | 2814字 |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深情讲述了三组关于“桥”的故事,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党史“桥”段,也有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里的“桥”,是作者走进党史的心理载体,是感悟伟大信仰的思想力量,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一次决绝明志。 | ||
采编过程 | 各级关工委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者在南充市关工委的组织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研讨党的重大理论、聆听专题讲座、参观吊唁烈士陵园,还观看《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大量党史影片,从中深受震撼、感动和启发。最后,在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时写下了《桥》。 | ||
社会效果 |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百年党史恢弘壮丽。向革命先辈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是每一名关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他们在“幕后”默默工作,传承老同志的精神,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有信仰、有担当。 | ||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月 日 | |||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
读史,是能让时光倒流数千年的神奇事。立足当下,拨开浮躁的云雾,窥见脚下土地、身旁万物的荣辱兴替,即便不是在做学问,亦能有所获。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更能让人去深思熟虑自己的言行,督促自己摒弃浮华,做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做这伟大政党的合格一员。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新的政治宣言。深受震撼的我,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推荐书目里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是一次主动的求知,也是返璞归真的自我驱使。
“简”的背后,却是巍巍昆仑之雄奇,是茫茫草原之广袤,是浩浩大海之深邃。作为一名党员阅读者,我无法不“化简为繁”,走进箭杆胡同去亲历《新青年》对“理想”有多激昂,走进分水塘村去亲闻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有多痴迷,走到湘江边去亲睹“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有多悲壮;还有狱中的方志敏,写下“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时是有多么的笃定?……读党史,仿佛让人看到一座桥,跨过那座桥,能置身五四运动、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能听到上甘岭的炮火,能看到原子弹的夺目,能当面告诉方志敏同志——中国实现了光明、赢得了赞美,中国人也再无需仰望别人的“母亲”!
“桥”,就这样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泸定桥
“‘桥’告诉我,‘幸福’从哪里来。”
1935年1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后重新振奋士气,打赢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经典战役。5月,中央红军赶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大渡桥横铁索寒”,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泸定桥被称为“天险”,蒋介石决计在这里消灭红军。“飞夺泸定桥”是红军渡河脱险,继续北上的唯一办法。
红四团昼夜兼行240里路,犹如天降神兵地出现在大渡河西岸。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攀铁索、踩铁链,冒着枪林弹雨和大火成功冲过了泸定桥,在水深流急的大渡河上赢得了一场奇迹般的胜利。
如今,泸定桥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景点,还是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它既见证了红军的历史,也在为引导青少年弘扬长征精神、创造幸福生活发挥作用。
在我小的时候,老家离县城隔着一条不宽也不险的河,可河面上总是架不起一条可以通车的桥。那时我常抱怨,为什么上学的路那么远?遇到雨季经常摔得满身泥泞,免不了母亲一顿责难,委屈又无奈。
后来,祖祖辈辈盼望的桥终于建成了。那座桥没有想象中的宏伟漂亮,相反还很普通,可大家却只称它为“大桥”。我想,也许是因为它拉近了河两岸的距离,让家乡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有了桥,我才发现曾经的学校,现在离家不过一条街的距离。
当年的泸定铁索桥,是生死存亡下的“飞夺”。如今家乡的“大桥”,是给百姓带来美好生活的“飞速”。
“桥”告诉我,“幸福”从哪里来。
——鸭绿江大桥
“‘桥’告诉我,‘幸福’需要用不断奋斗来捍卫。”
丹东鸭绿江上有两座相隔仅百米的大桥。下桥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在1909年修建、1911年竣工;上桥是由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设株式会社于1943年联合建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们是为了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掠夺的宝贵资源。
是的,它们都曾是屈辱的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很快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美国派出大量轰炸机,疯狂地炸毁了下桥,破坏了我们的“交通大动脉”。尽管如此,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大炮阻挡不了团结一心的中朝军民,有着坚定信仰、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最终把反动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丹东鸭绿江大桥下桥我方所剩的4孔残桥,带着成千上万的弹痕,至今屹立在江水中。上桥经过战火的洗礼,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代表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改称“中朝友谊桥”。
彼时,两座桥都以胜利者的骄傲姿态,挺起了真正的脊梁。从此,它们不再是屈辱的象征,它们是中朝两国人民联手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不朽丰碑!
2004年,我来到丹东这座长满银杏树的边境城市上大学。夜晚的鸭绿江畔,风有些急,江中大桥灯火通明,像一道彩虹,一头连着闪烁霓虹,一头连着淡淡渔火。强烈的反差,美的独特。那两座在江水里始终不屈的桥,仿佛在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不要放松发展,放松就会落后,落后还会挨打!
“桥”告诉我,“幸福”需要用不断奋斗来捍卫。
——“我送亲人过大江”
“‘桥’告诉我,要对得起那份信任,要知道‘幸福’该为谁谋。”
这不是桥,也是最坚固的桥。
那张著名的照片里,长江上,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颜红英,在炮火中奋力划桨。为了送解放军过江。
时间拨回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长江边的渔民纷纷捐出赖以为生的木帆船、渔船。老百姓们对解放军“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筹集了2万多条船只、竹筏、木排,组织起19万多名船工,动员了300多万民工运粮、修路。19岁的颜红英和她的父亲、妹妹,都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用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搭起一座“人心桥”,百万子弟兵依靠这座桥,在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2017年,精准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仅4人,勉强凑够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规定人数,担负着2个贫困村、1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结队帮扶工作,其中1个村当年还有“摘帽”任务。起初,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对扶贫工作不理解、对帮扶单位不信任,村里各种矛盾交织错杂,“等靠要”的不良风气一度盛行。
为了做好工作,我们清晨挨家挨户走访,白天田间地头调研,傍晚进社入院座谈,深夜在村委会总结工作、填报资料,常常还要连夜赶回县城做好单位的业务工作。寒来暑往,不分昼夜。可大家也都憋着一股劲,我们不光要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还要把我们的村变成乡风文明的好村。
最终,这一切都如了愿。贫困户全部脱贫,天然气、自来水、水泥路、产业等等,我们都有了。村里的老百姓后来说:“你们这些外来的年轻人每天在做什么,你们在村委会办公室的灯晚上亮到几点,我们都清楚着呢,我们愿意相信你们!”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回想起那段意义非凡的工作经历,我深知,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让我们赢得了民生,更赢得了民心。
赢得这场战役,靠的还是那座“人心桥”。
“桥”告诉我,要对得起那份信任,要知道“幸福”该为谁谋。
读完《中国共产党简史》,其中有许多关于桥的故事。无论何时,我们的党和人民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人心桥”坚不可摧,我们华夏民族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精神桥”坚不可摧,我们携手奔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桥”坚不可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努力的往老百姓心中架桥,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架桥。路漫漫其修远,我愿与9000万党员同心同行,上下求索,为党、为国、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