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 初心不改 信仰永存

日期:2021-08-01 14:33:00 来源:本站 浏览:3084次


第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  初心不改 信仰永存

推荐单位达州市关工委
作 者
(主创人员)
李滢
编 辑李国军
刊播单位关爱明天杂志
首发日期

2021年08月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百年潮·关爱梦 —五老风采

作品字数
(时长)
2667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本文用生动的文字叙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达州市关工委顾问、五老志愿者周永开义务护林、誓把绿色还巴山;铭记党恩,用心用情助青少年成才;延续党魂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光荣动人事迹,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对党忠诚、践行宗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采编过程

查阅档案、采访人物

社会效果

加强了对五老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为坚定青少年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树立了模范榜样,弘扬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3 月 25 日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 初心不改 信仰永存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颁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并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优一先”。在此次获颁“七一勋章”的29名党员中,原达州市关工委顾问、五老志愿者周永开在列;巴中市巴州区五老志愿者张崇鱼、眉山市洪雅县五老志愿者伍万银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在三位“老党员”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的高尚品质。他们不仅是中共党员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五老精神的最好诠释。



5.jpg“七一勋章”获得者、达州市老干部周永开

1.jpg


人物名片》》》


周永开,男,93岁,中共党员。原达县地委副书记,2005—2016年期间任达州市关工委顾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


获奖感言》》》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在基层一线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总书记常讲,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我的理解就是,始终牢记我们党从哪里来、新中国从哪里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把革命传统保持下去,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衷心祝愿党的事业更加辉煌,祝福伟大的人民幸福安康,愿党旗永远高高飘扬!


1928年,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户农民家中。年少时,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土匪、分田地、为老百姓办实事,革命的种子从此便埋藏在他幼小的心灵。1945年初秋的一个夜晚,17岁的周永开举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天起,周永开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的实事”。


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无论在什么岗位,顺境还是逆境,周永开始终坚守初心,履行年少时许下的承诺,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在地下党工作上临危不惧、殊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县委书记、纪委书记任上尽职尽责、刚正不阿。离休后,他驻守深林,保卫青山,并投身于关爱事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杰出贡献。


2.jpg


延续党魂

红色基因代代传


上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党人以达县第五高级小学、宣汉县清溪镇宏文校等学校为阵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火种燃遍巴山渠水每个角落,孕育形成的红军精神,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是大巴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5年,周永开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周永开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达州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在达县第五高级小学,他参与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英烈园”,重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当地革命先烈的塑像,蒲家“五高楼”也被四川省关工委命名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有了这种传承,才使得巴渠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加清楚地了解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周永开反复强调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性。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虽然已经离开达州市关工委顾问的工作岗位,但周永开关心下一代的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如今,每逢七一、重阳、春节等重要节日,达州市关工委上门看望慰问他时,周永开仍旧牵挂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他耐心细致地询问关心下一代工作,他谆谆教诲“关工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宗旨,在达州这片红色沃土上,搞好青少年红色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铭记党恩

用心用情助青少年成才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万源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看到特别困难的学生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捐助,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二十年来,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2000年,万源市项家坪村还没有一个高中生。一天,周永开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我们要培养几个娃娃,帮助他们走出去。”最终,他选定7名学生,并联系爱心人士定向帮扶。此后,周永开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


1998年,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奇章中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共产主义奖学金”于2000年开始第一届颁奖,已颁发20多届,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


每年颁发共产主义奖学金前夕,周永开都要到化成小学,与学生同吃同住一周时间。2018年住校期间,他了解到一名叫杨东的学生家庭十分困难:杨东父亲残疾,母亲改嫁,姐姐常年生病在家。杨东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是,周永开找到杨东,与他交谈,让他安下心来,好好读书。随后,他又找来校领导,当着杨东的面说:“这孩子读书期间,我负责他读书的所有费用,不管他读到研究生、博士生,只要他读书一天,我都会负责一天。”说完,周永开当即掏出1000元钱交给校长,解决杨东当学期的费用。从那以后,每学期开学前几天,周永开都会让把3000元钱打到宿管员或班主任的账户上。在周永开的帮助下,杨东也开始变得乐观自信,他说:“我非常感谢周爷爷,没有他的帮助,我也许早就辍学了,我一定要把书好好念下去……”


这些年,仅在化成小学,周永开就以私人名义,累计资助了二十几名困难学生,这些钱都是从他的退休工资里拿出来的。“”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做好事,这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周永开说。


3.jpg


义务护林

誓把绿色还巴山


1993年的冬天,周永开通过亲身考察,发现万源市花萼山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他对此十分忧心,决定采取措施,改善花萼山的植被破坏情况。第二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又在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扎根花萼守山护林,一干就是20多年。


彼时的花萼山,植被被破坏得很严重,成片的山地光秃秃的。村里也穷,村民除了砍树当柴烧外,春季采竹笋、初夏挖天麻、秋季采松籽、冬季盗猎等现象也很严重。为了阻止破坏山林的行为,同时宣传保护山林,周永开几乎天天去巡山。“天不亮就出门,月亮高挂后才回来,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休息一小会儿再继续赶路。天黑看不清楚路,他宁愿拄着拐杖‘摸’回来都不会提早收工。” 花萼山项家坪村原义务护林员项能奎回忆说。


在周永开的感召下,村民们主动加入义务护林员行业。20多年间,他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林,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4月,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花萼山,林木葱郁、绿意盎然,大美风光呈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