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点亮人、激扬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起育人责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到党的二十大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进报告。今年1月初,国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将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职责作出了界定。遂宁市精准把脉从“家校社”到的“校家社”变化,在方法与路径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出一条“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
2月20日,遂宁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蒋海斌率“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调研组一行赴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市、蓬溪县等地实地督导调研“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推进情况。本次调研是贯彻落实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赴大英县调研“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讲话精神,旨在推动全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将时钟的指针拨回去年10月31日。记者了解到,顾秀莲先后来到大英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郪江外国语学校等地,深入基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情况,对大英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表示充分肯定,希望总结好经验,推广好模式,积极搭建好“家校社”协同教育平台,汇聚更大合力,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少年。
大英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为何能得到中国关工委的关注与重视?时隔4个多月,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英模式”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遂宁路径”,遂宁市在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究竟有哪些创新经验?时至春暖花开时,记者跟随调研组一起去了解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经验积累与形成的过程。
制度建设上绘制协同育人的“蓝本”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就目前青少年培养方式来说,主要还是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未能有效同步。这样一来,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夹角较大,协同育人难度较大。
遂宁市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全市共有中小学863所,属于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一直以来,崇教重教之风在遂州大地上奔涌激荡,经过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遂宁人的不懈努力,遂宁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国家栋梁与时代新人。然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进城打工热潮兴起,遂宁也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难题,也就直接导致了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谈起之前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蒋海斌多次表示,以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后,教育就成为了学校与老师的事情。在部分地方,曾出现过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疏于管理,最终导致了孩子酿成意外悲惨事件时有发生。
蒋海斌谈及的问题有力证明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共育青少年的着力点在哪里?从遂宁市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来看,制度建设的先行先试,能够有效引导全社会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
2022年6月15日,遂宁市召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会
事实上,早在去年5月20日,遂宁市关工委、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妇女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记者看到,遂宁市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完善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关工委助力的多元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形成家庭履行教育的第一责任,学校发挥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旨在促进家庭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同时,促进学校立足“教育发展、学校建设、治理能力、课程改革、育人方式”的体系建设,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汇聚家庭社会、学校全方位育人合力,精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据悉,去年6月15日,《意见》下发不到一个月时间,遂宁市便在大英县组织召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大会,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上,从教育大计的重要地位上,从民生大事的迫切需求上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协同育人工作上来,要求全市要调动协同育人的各方力量,全面夯实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为遂宁市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注入了澎湃动力。
截至教育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前,遂宁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进行了生动的实践,并为现在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已然蓄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队伍建设上发掘协同育人的“源泉”
如果说科学化的制度建设为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明确了方向,那么,整合“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专业队伍,则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路上锻造和培养了“燃灯者”和“引路人”,有效开掘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动力源”。
船山区关工委开展“家校社”关爱活动
对于队伍建设,遂宁市船山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三支队伍建设赢得了调研组的“点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船山区着力培育专业指导师、高素质家长和未成年人关爱队伍。在专业指导师培养中,船山区构建以社区、学校、团队、家庭为主线的育人工作网络,并在全区46所学校全面覆盖建立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制定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实现了德育工作者由事务性、经验性向科学型、专家型转变。
队伍不仅要建起来,还要沉下去。走进该区介福路街道,记者看到,“益智美家”“涪江儿女”志愿服务队,正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和家长普及健康知识、未成年人防溺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健康、安全、法律知识。在座的家长们认真听讲,细致记录。“这是船山区关爱未成年队伍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据该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船山区以建立“代理家长”队伍为抓手,鼓励引导五老人员、爱心家长、志愿者等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
“五年以来,我每年要到社区、学校、到家庭为教师、家长、学生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家教家风、关爱女童、农民工回家行动等知识300余场,用实际行动和深切坚守关爱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蓬溪县首届十佳五老、智慧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理事长,现年72岁的唐永惠在协同育人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发挥五老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突破协同育人的人才瓶颈。近年来,遂宁市蓬溪县不断拓宽人才渠道,实施五老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人才服务库,在县域五老志愿者、在职教师、检察官、法官、司法人员中挖掘专业人才,组建27名家庭教育指导骨干服务队,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夯实专业队伍,发挥人才力量,实现全面育人。”蓬溪县政协副主席、县关工委副主任廖芳表示,随着育人队伍的充实,蓬溪县各中小学分层分类组织精干力量参与“校家社”协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等项目,提升协同育人服务能力。县教体局、妇联等部门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团队、家委会成员、家长代表等群体进行培训,村(社区)、学校的家长学校通过开展“家长讲堂”“家庭教育送教下乡”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家长。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中,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每一个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是参与者、践行者和行动者。通过对该市各县(区)育人队伍的构建的观察,记者不难看出,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的协同育人队伍无疑是推进全市“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的明智之举。
阵地建设上丰富协同育人的“载体”
国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明确要求:“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以及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
对标文件要求,遂宁市既有着厚重的历史资源,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效地开发出来,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让青少年在做中学、游中学、乐中学?该市以本土自然文化资源为基础,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阵地,不断丰富育人载体,为青少年开辟了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的研学阵地。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新芽携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新的希望正在孕育和升发。此时,位于船山区永和家园的遂宁市青少年劳动和教育实践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据了解,该基地分为核心营地和户外操作体验试验区,占地28.57亩,总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5亿元。基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使其成为广大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拓展培训、安全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船山区教体局局长米强告诉记者:“我们建设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今年6月份首期开营,9月份完工,届时永和家园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将成为四川省育人载体,除了遂宁片区,社会育人功能将辐射至成都、绵阳、南充、重庆等地区。”
安居区青少年在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建好阵地,更要用好阵地。值得一提的是,在阵地建设上,船山区南津社区天宫路街道建立了全市首个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暖心屋”,长期聘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心理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全年累计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指导16次,帮助青少年疏解青春期逆反、厌学等消极情绪。
青少年社会实践地基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有效载体,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在社会中沉浸式、多元化健康发展。
近年来,安居区紧扣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全链条”构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据安居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关工委主任李玲玉介绍,安居区坚持把校外实践阵地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资源,有机串联海龙凯哥农文旅园区、黄娥书院、三家大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谭东生平事迹陈列馆、伍先华旧居等教育资源,形成校外研学大环线。同时,安居区为打通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最后一公里”,建立了86个儿童之家、42个童伴之家,为孩子提供临时照料、思想教育、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一体化服务,全面打通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通道。
截至目前,黄娥书院成功打造全省首个“四川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伍先华旧居也成为了省级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累计组织了10万余名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200余期。
课程建设上创新同育人的“平台”
进入到射洪市第一小学内,墙壁上张贴的“家长宣言”“学生宣言”很快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蒋海斌与调研组对射洪一小的做法连连称赞。他表示,通过“家长宣言”“学生宣言”,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定位,同时也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这是我校课程创新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事后,射洪一小负责人告诉记者:“构建课程体系,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培根,射洪一小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优化学习课程、家长课程,打造适合还在成长的课程体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在课程上,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开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课程,消除家庭隔阂,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缝衔接。”
于是,射洪一小携手家校实施“作业令”“睡眠令”,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解决学生作业负担重,家庭生活拖沓、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实施“一个好身体,三个好习惯”工程,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家布置体育锻炼作业,确保每个孩子每天至少锻炼一个小时,锻炼强健体魄;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激发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节俭、惜成果的优良美德。
蓬溪中学编印的《家庭教育校本教材》
对于“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开发,蓬溪中学在做法上可圈可点。“初中学习的困惑及应对的策略!家长怎样指导学生高效学习”“良好习惯是人生的健康之基”“赵忠心给初中学生家长的八条建议”……这是学校的家长学校会议室里,初中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上面详实而系统地讲述着家长如何教育学生。据该校教师刘艳介绍,学校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课目和教学计划,编印了各个学段的《蓬溪中学家长学校校本教材》,基本上解决了“没有课程就没有真正教育”的问题。
“通过课程对“校家社”纳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学校早有先例。”蓬溪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关工委副主任杨加林表示,早在十六年前,家长学校一开办,学校克服“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以会代学”的问题,编印了家长学校学习资料四十多期。2018年初开始,学校探索家长学校课程化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并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从初一到高三分学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亲子沟通、习惯培养、学习辅导、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程和校本教材研发,把家长学校纳入课程化的规范性轨道,化解了传统家长会的弊端。蓬溪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县城范围内发挥了省级示范家长学校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
采编手记:
“孩子成长如树,枝在学校,根在家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少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确切地说,教育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体系化的融合。因此,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走“校家社”协同共育之路。
“校家社”协同育人,协同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遂宁市在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全市上下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课程建设上先行先试,并“一体化”推进,为协同育人探索出了一条崭新之路。我们深信,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遂宁路径”必将行稳致远。
来源:文/鲍相龙 李强 李茂